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公司为何不会道歉?
 作者: Becky Quick    时间: 2010年05月13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六十四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不知悔过,可能有利于公司暂时的效益,但不利于整个社会。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贝基·奎克(Becky Quick)是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电视“扬声器”节目的女主持人。

    上早间电视节目“扬声器”(Squawk Box)的准备工作,有点像应付考试:我头天晚上都要浏览一大堆当天的新闻材料,分析有关商业问题的报道。一天晚上,在例行的准备工作快要结束时,有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家著名的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位84岁患者的病例:他用的波士顿科学公司(Boston Scientific)生产的去纤颤器意外地给他的心脏实行了一次不必要的电击。波士顿科学公司非但没有承认这次意外可能是去纤颤器出了问题,甚至也没有向这位显然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患者道歉,反而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质问医生的诊断,并且指责该杂志发表这篇报道。

    让我们谈谈问责制吧,即谈谈企业的问责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在上幼儿园时就知道,伤害了别人时要说对不起。可是,工业界的领袖们似乎忘记了公共道德的准则。大企业及其首席执行官们多半不会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倒一味地否认事实、嫁祸于人或者欺骗公众。

    本文无意抨击商界。相反,笔者认为,不懂得自责对商界不利;看到企业在受到批评后纷纷把头埋到沙子里,令我心痛不已。

    这种不良行为随处可见。以下列举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不会道歉的痞子名单:安然公司(Enron)的肯·雷(Ken Lay)、世通公司(WorldCom)的伯尼·埃伯斯(Bernie Ebbers)、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的安杰罗·莫齐洛(Angelo Mozilo)和房利美(Fannie Mae)的富兰克林·雷恩斯(Franklin Raines)。

    要是哪位公司头头到头来总算承认自己做错了,那也往往是因为有人在逼着他这样做。丰田汽车公司(Toyota)总裁丰田章男(Akio Toyota)为其公司生产的油门踏板问题道了歉,终于在新闻发布会上深深鞠躬,表示认错和痛悔。不过,根据《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说法,早在这家汽车公司向美国主管部门和用户认错一年多以前,它就知道其加速器有缺陷,在此期间,已经有人在可能由于这一缺陷导致的车祸中命丧黄泉。

    还有华尔街。有多少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承认过自己在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活动中难辞其咎?我们只见识了这样一种道歉方式:在去年年末的一次会议上,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梵(Lloyd Blankfein)说:“我们参与了明显是错误的事情,因而有必要表示悔意。”他的道歉很不具体,显然只是在对这家业绩曾经十分出色的公司面临的大量批评做出回应。“公司的名声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布兰克梵在那次会议上说。

    那么,让公司高管们道歉,这事看上去为何如此之难?也许是因为,人们在领导一家大型公司时承认错误要付的代价可能很高。原告律师听到你道歉后会穷追不舍,而且召回产品的代价不菲。莱维克公司(Levick)是一家危机沟通机构,它曾协助企业召回了100多种产品。根据它的测算,召回产品的成本要比打一场指控其劣质产品的官司高出一倍。

    不知悔过,可能有利于公司的效益(只是暂时的),但不利于整个社会。全球经济的活力靠的是人们信任机构的意愿及机构相互信任的能力。商界一旦出现问题,真诚地道歉是恢复上述信任的关键。乔纳森·施瓦茨(Jonathan Schwartz)说,他在担任Sun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首席执行官期间通过博客向一位用户道歉后,得到的反响十分热烈。“要想让公众信任我们,我们就得真诚地与他们交流。”他在2007年6月对《Fast Company》杂志如是说。波士顿科学公司的高管们要想明白的话,那就听好了:我最新了解的情况是,那位84岁高龄的心脏病患者仍在等待道歉。

    译者:于少蔚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