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抱歉,这里没有新生啤酒大会。 这是一家桌面上的大学。
 作者: Michael Schrage    时间: 1999年08月0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十五期>>管理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Michael Schrage

    克隆的大学校园还是自动化自学手段?

    看来差不多每个全球性公司都打算从事开办大学的生意。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有摩托罗拉大学。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有圣查尔斯大学,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有哈德孙河畔克罗顿大学。与惠普(Hewlett-Packard)、麦肯锡(McKinsey & Co.)、麦当劳(McDonald)等世界一流的竞争对手一样,这些公司对于培训的重要性深信不疑,每年都要投资数百万美元,用来培育它们人力资本的柔弱神经细胞。位于纽约的企业大学交流机构报告说,在过去的十年里,自称为企业大学的数目从 1988 年的 400 个增加到今天的 1,600 多个。其中,《财富》500 强公司有 40% 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

    尽管这些企业表面上鼓吹分权管理的种种好处,但它们的核心培训计划一般都是来自企业的领导中心。此外,集权管理的做法──大学与校园合为一体便是这种做法的体现──似乎也让它们觉得颇为受用。摩托罗拉大学和汉堡包大学所提供的环境使人们不仅能够在其中学习,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一起学习。不管是好是坏,总之,它们都深受各自企业中关键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及行为的影响。

    但是,甚至就在企业界的“名牌大学”纷纷宣扬自己天赋异禀的同时,一种非主流文化的趋势正在出现。内联网、只读光盘以及 ZD 大学和菲尼克斯大学这样的营利性网上大学,正在为企业的雇员们提供适时的教育。哈佛/斯坦福式的教育模式正在让位于沃尔-马特/亚马孙(Wal-Mart/Amazon.com)式的“想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要”的模式。例如,戴尔大学就是(其实这一点并不奇怪)一所桌面计算机上的大学。眼下,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软件不是为了强化持续教育的力度,而是为了让雇员获得在自己的时间里进行自我培训的手段。换句话说,许多企业大学正在发展成为远程上班者的社区大学──尽管这里并没有真正的社区。

    这个例子是否代表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目光短浅以及一种让人蔑视的自高自大?抑或,这是不是一种迹象,暗示企业的日益成熟和明智,它们更乐于为雇员提供自我进修的机会,而不是从上至下强迫雇员接受培训?我们看到,一方面,一些世界一流的企业在表面上义无反顾地为雇员的培训工作提供场所、空间和时间。而另一方面,企业又把培训看成是雇员个人的事情。那么,哪种做法最高明、最有效益呢?哪种做法能够在企业所关心的事情与雇员的个人抱负之间获得最佳的平衡呢?企业要想抓住明天的机会,就应当训练雇员去完成企业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要证明这一点并不难。不过接下来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同样雄辩的论点,那就是企业应该让千百名雇员一起获得发展,并提供资源对此加以利用。

    关键的问题在于,企业大学是培训管理技能的机构,但与此同时,它们通常也存在类似于大学里的兄弟会那样的东西。能否合群是很要紧的。你认识什么人与你知道什么同样重要。课后的相互交流或许比上课更重要。相比之下,向雇员提供培训资源──当然是利用他们自己的时间──让人联想起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就是说那些想要冒尖的人将会给他们公司的培训“投资”添砖加瓦。

    有关这两个同时出现的趋势,可以给出一个实用主义──而不是玩世不恭──的解释。那就是它们反映出了企业教育中的一个不光彩的秘密。尽管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大学,但是在正规的培训与企业生产力的增长之间,却很少存在有效的关联。

    第一联合银行(First Union)大学副校长戴比•瓦莱士(Debbie Wallace)承认:“证明投资的回报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内部的)客户认可我们所作的尝试。这表明我们确实是从业务的角度来对待培训的。但是我们成功地证明了我们的培训真的能改变人们的行为。”确实,企业大学似乎更多地关心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传播知识。

    但是,恰恰因为很难证明培训与实绩之间的因果关系,多数企业大学除了了要依靠可以衡量的结果外,同样还要依靠信念来维系自身的存在。因此,除了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效仿通用电气公司和安达信公司之外,我们还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演变成为培训类光盘、网址及录像节目的虚拟零售商。

    简言之,我们将重新看到由来已久的有关集权与分权管理、个人主动性与企业行政命令孰优孰劣的讨论。如何才能化解这样的对立?看来是不可能的。企业总是像躁动不安的钟摆那样不断在一个极端与另一个极端之间摆来摆去,要不就进入一种能够相当有效地维持下去的平衡状态,直到下一轮的衰退。

    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有关培训本质的斗争:我们是否希望我们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战略性的?或者,我们是否满足于战术性的适在其时的投资?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里,“战略”这个词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其潜台词是“我们想不出合理的办法来证明这些开支是正当的”。鉴于这一点,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将不再把培训作为一种战略核心价值,而是采取战术性的培训,作为最省力的办法。换句话说,这是你的工作,因此用你自己的时间来发展你自己是你的责任。我们将尽量不给你添麻烦。

    有点苛刻吧?实际上一点也不,这听起来倒蛮像大学的……

    译者:曹卫国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