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刷脸”被滥用,生物信息安全如何捍卫?

“刷脸”被滥用,生物信息安全如何捍卫?

2020-12-28 13:00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已于近日落下帷幕,原告胜诉,但这一官司背后引发的担忧和争论并没结束。官司虽然赢了,但野生动物世界依然沿用仅能通过人脸识别入园的格式条款。

这并非个案。在商场、住宅小区、游乐场所等地方,打着科技让生活更安全的幌子收集个人信息的事例并非鲜见。哪些场所适合利用刷脸等技术,个人隐私与社区安全如何平衡,收集个人生物信息之后用在哪里等问题,很难找到明晰和统一的答案,这也是引发担忧和争议的关键所在。 | 相关阅读(第一财经)
47
东木

东木

执大象 天下往

人脸识别已经被带到大众舆论的聚光下,它不仅是一个新赛道,一个投资机会,也和所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技术一样,带来了全新的社会命题—正无处不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侵犯、信息泄露、人群歧视等隐患。实际上,和这次案件类似的个人敏感信息的应用场景早已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除了人脸识别以外,如办理各种业务需要的身份证登记、手机软件收集个人信息权限授予等等。由此出现的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之所以现在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无非是这些不同于电话号码、身份证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就永远没有办法更改,会给用户带来巨大风险。
 
科技应以人为本,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我们对基本权利的保护,那么我们的生活恐怕没有任何隐私可言。而目前,个人信息的收集方式、使用目的及影响后果日趋失控,无论是个人信息保护的理念还是相应的法律制度,都缺乏体系建构。个人信息保护面临严峻威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撰写或查看更多观点,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