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央行开展7000亿元MLF和1000亿元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

2022-01-17 11:0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1月17日人民银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MLF操作和7天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分别降至2.85%、2.10%。 | 相关阅读(华尔街见闻)
52
张奥平

张奥平

经济学家、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

此次降息与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所作出的政策部署“相呼应”。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而面对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会议要求“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其中,对宏观政策提出的重点要求有“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从目前的通胀数据来看,12月CPI、PPI呈现出的双回落态势,以及其剪刀差的持续缩小,则为此次降息提供了关键的时间窗口。此次政策利率实现降息,与2021年底的商业银行对1年期LPR报价加点部分的调降不同(“LPR利率=MLF利率+商业银行加点”),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将更为明显。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发展的信心始终大于黄金,此次降息也将使得发展预期逐步转强。

此外,此次降息是央行自2020年4月之后首次调降政策利率,因为LPR利率是在政策利率MLF利率上加点形成,所以在政策利率实现降息下,将会带动近两年未动的5年期LPR实现下调。而5年期LPR下调在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刺激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同时,也将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

66
张鹏

张鹏

财富管理资深人士,清华大学MBA

先降准试探,发现不行,还得降息,继续试探…货币政策量、价敏感性的全面钝化,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超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范围,经济恢复和增长需要政策多管齐下全面宽松,形成全新的发展预期。

当前经济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可谓是最坏的组合,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降准到降息,从侧重于逆周期调节到开始着眼于顺周期调节,尽管力度和节奏循序渐进,但也暴露出经济对于货币政策量、价敏感性的全面钝化,经济自发调节能力严重不足、远远低于政策预期。

为了扭转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问题,应当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转变,放宽金融抑制尤其是放宽社会信用控制,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等。

另外,货币政策不宜单兵突进过于积极,避免从相对有效变成相对无效,也需要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通力配合。财政政策应当积极适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原则着眼于长期促增长而非短期稳增长,一方面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民生领域,有利于形成相对恒定的预期,有利于提高潜在消费需求。

总体来看,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税政策都还有发挥的空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恢复和增长不能一直望“政策工具箱”止渴,应当应施尽施、应放早放,减少经济与政策的博弈套利空间,才能真正形成政策预期“底”,从而有利于形成经济基本面“底”,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有望迎刃而解。

60
魏衡

魏衡

某公募基金首席理财策略分析师

这次降息,分析师们是真的可以说,「正如我们所预期的一样」……
如果是不太关心宏观的普通投资者,看到美联储不断放出要加紧加息的新闻的时候,可能会担心中国央行的政策是否也会收紧。
而事实上,美联储越是释放要加快货币收紧的步伐,我们就越是需要加快降息货币宽松的步伐,道理很简单,趁着美联储没加息,我们先把该降息的该宽松的政策给落地了,这样等美联储加息以后,我们的政策空间更灵活,无论是象征性跟随加息,还是保持不变,都比美联储加息后我们再降息要更自然。
要不人家西方媒体又该哔哔哔了,“我们躺平你们严防,我们加息你们降息,非得和我们反着来吗。”

45
兰香

兰香

长期跟踪研究金融和新产业

招商证券宏观团队核心观点:

央行此次调降MLF利率是基于什么考虑?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理解此次降息的政策含义、把握未来政策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稳增长”与“宽信用”不足以构成此次降息的充分条件:

1.“稳增长”一定需要降息发力吗?恐怕未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来自多项政策的“合成谬误”,因此协调发力才是上策。单纯将“稳增长”任务分解下发,可能导致“分解谬误”的产生。具体来说:

·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疫情的反复,降息难有作为。

·房地产投资受宏观审慎等多重政策影响,非货币政策一力可为。

2.“宽信用”离不开降息吗?恐不尽然。当前,信贷需求疲弱是信用下滑的主因。从历史经验来看,单纯依靠降息来“宽信用”的效果并不明显。正所谓“货币如绳,易紧难松”,改善信用需求疲弱,并非通过降息就能解决。具体来说:

·居民中长期贷款偏弱,源于其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变化。作为新增因素,房地产税与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着居民对房价走势的预期。

· 企业盈利预期偏弱限制了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降息虽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对提升企业盈利的效果并不明确。

强化市场预期,进而实现稳就业目标或是此次降息的主要考虑。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增长的内涵也出现了相应调整,稳就业逐渐成为稳增长的最终目的。当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已经跌至疫情后的最差境况,急需宏观政策的支持。财政与结构性政策工具虽然可缓解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但提振预期还需要降息的推动。毕竟,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结论与启示: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暴露出的“预期弱”问题,在三大挑战中最为棘手。“预期弱”将削弱企业经营意愿,导致更大范围就业问题的产生,最终对“稳增长”产生不利影响。鉴于降息具有强烈的信号指示意义,央行选择年前调降MLF利率,可能多从提振企业预期、稳定就业来考虑。如是,近期央行可能还会推出降准、调降7天逆回购利率等多项政策措施,集中火力扭转市场预期,“春季躁动”行情依然可期。

26
不再犹豫

不再犹豫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孙国峰司长在《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一文中明确指出“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OMO)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有效实现操作目标”,可见OMO与MLF利率才是央行眼中的政策利率信号,所谓“降息”,应该是指二者的变化。结合央行报价频率与连续性,我们将7天逆回购利率与1年期MLF中标利率的变动视为央行“调息”的具体信号。

MLF利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增长”并要求宏观政策“提前发力”之后,降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12月15日—1月17日期间,央行每日开展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锚定2.20%,并未发生变化。期间(12月20日—24日),央行还重启14天逆回购,但利率却维持在2.35%,可见短期政策利率并未调降。因此,每月中旬公布的MLF报价,即成为观测中期政策利率取向的窗口。此次调降MLF与7天逆回购利率,释放出了清晰的宽松信号。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