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中国互联网有四个“暗逻辑”

2021-06-07 14:37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中国互联网有四条例外的暗逻辑:有护城河的公司不一定是好公司;大的赛道不一定是好赛道;一个赛道初期领先的公司不一定能长期领先;创始人并不完全代表公司的竞争力。 | 相关阅读(华尔街见闻)
57
杨波

杨波

资深财经媒体人,专注中概股研究

1、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就一个逻辑:只能活在高成长里。

2、为什么会有996,为什么B站的市值比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家加起来还高,感觉很“山寨”的拼多多,市值比中产范儿的京东还高一截,抖音、快手比明星集散地微博更贵,所有的逻辑都基于此。

3、微博的高成长,那是十年前,自2012年之后,微博就是靠娱乐八卦、明星打榜和阿里这个金主爸爸活着,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也一样,它们的高成长期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完成了,那么接棒这三家的是谁,就是抖音和快手。

4、海外市场也是这样的,tiktok席卷欧美市场,把FACEBOOK都逼的够呛,甚至不惜用烂招出来,腾讯游戏也是如此,自研加收购两条腿,把全球游戏市场都快变成了腾讯出品或腾讯入股。

5、表现在资本市场就更简单了,今年一季报发布之后,美团股价一天就暴涨了11%,如果只是看盈利,没赚钱还亏在几十个亿,为啥会涨,因为一季度新增用户5000多万,等于2020年全年的新增用户数,比BAT还快,这能不涨吗?

6、同样是一季报,腾讯净利润477.67亿元,同比增长65%,环比下跌19%,结果股价就被这个环比给坑死了,腾讯如此靓丽的业绩,被机构看成是“不及预期”。

7、只能活在高成长里,特斯拉、苹果过去5年的股价,抛开资产泡沫和机构抱团,这个逻辑也是一样成立的,尤其是对于苹果这种体量的公司,还能有“大象快跑”,这才是最可怕的,所有苹果被骂的越多,股价涨的越疯。

8、回到职场,为啥互联网企业对35岁以下的看都不看一眼,因为成长性到头了,毕竟从概率的角度,一个25岁一个35岁,谁的可塑性、抗压性更强,不言而喻,当然,随着反垄断,35岁这个坎应该会逐步弱化,像政府关系这种需要靠经验和关系的,也会在互联网大厂里越来越多,但是要在一线冲锋陷阵的,依然还是年轻人。

9、忘了PE(市盈率)、市净率这些概念吧,对于互联网公司和科技股来说,高成长率是最最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至于真实的高成长还是数据编出来的高成长(比如瑞幸),这才是问题所在。

40
李良东

李良东

丹鸟策略,中美聚焦

产业环境与发展、业务竞争力、团队是投资人基本上都会关注的,直白来说就是空间有多大、业务有多行、团队有多棒。任何对未来的判断都受不可预知的变量影响,所以投资分析除开常规研判外,尤其要对变量进行充分和深入预判,以期对投资决策有所帮助。
 
中国互联网和数字化产业过去20年发展迅猛,城头变幻大王旗,各种规律和逻辑都非常有道理,但也经常被现实打脸。这种变量大的情况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互联网和数字化产业对比上百年的工业产业来说,是很新的;这种新体现在市场环境、产业技术、人的认知、产品逻辑、商业模式等很多方面并没有已经既定的模板。其次是相对于欧美来说,中国市场自改革开放开始短短四十多年时间,并不是一个成熟市场环境;这种“非成熟性”本身就给予了很多人很多企业火箭式成长的可能。再次之是资本的介入给不稳定的市场发展环境,带来了更多快速发展与兑现的压力,与很多产业自身所需要的发展周期并不吻合。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发展太快了,文章中提到焦虑的核心是“增长”暴露的恰恰就是资本扩张的本性,而不是基于真正对价值创造的认同。如何在投资的逻辑里合理地纳入“价值创造”的维度,也是中国投资届需要更面向未来的必要思考吧?

47
Harry

Harry

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类对社会活动的不断总结,然而我们还应注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真实世界永远超越人类的认知存在,人类的认知永远是针对某个阶段的,是狭义领域内的真理,例如黑洞、暗物质之类的事物,我们不能用日常的物质规律去套用、理解。

商业规律亦是此理,已有特斯拉在营收和利润远低于几大汽车集团的情况下,市值却超过其总和的现象。互联网经济也是经济领域的黑洞之一,无法用传统的社会科学的逻辑去演绎。根据作者总结的四大暗逻辑,说明在互联网经济中,对企业的预期比实际价值更有价值,是区别于传统经济而独立存在的新经济,目前它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投身和拥抱这个行业,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勇气与毅力,投身互联网行业探索。

41
东木

东木

执大象 天下往

回顾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从建立国人的互联网认知到互联网创业潮,从商业模式的探索到互联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到当前的空前繁荣,可以说,我国一步步成为互联网大国,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产业。
 
文中所说的四个互联网发展的暗逻辑我比较认同,更像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明逻辑”或者说表面逻辑就是一种流量思维,而掌握大部分流量的互联网公司自然就能成为头部互联网企业。但发展了20多年,我们意识到国内互联网市场蛋糕实际就这么大,头部企业掌握了流量,剩下的有绝大部分企业是属于吃尾部流量的公司,公司数量很多但盈利能力差的头部互联网企业也很多。
 
现在回看十年前的2011年,移动互联网爆发无疑是互联网人口红利期的鼎盛阶段。但是随着之后在移动端的深入普及后进入饱和状态,尤其是00后这一代的人口增长较80、90后有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未来的互联网人口不会有明显的陡形增长,甚至会短暂滑坡。但是整体还是趋于平衡的状态。所以,在接下来增量不大而存量之争的中国互联网,是继续“内卷”,还是寻求新的突破?或许新的互联网技术能给答案,或许下一个风口也在不远。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