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紧急财政援助成本:比你想的要高

紧急财政援助成本:比你想的要高

Colin Barr 2008年09月23日
政府干预鼓舞了金融部门,但此时美国经济真正需要的是合并。

    (政府)干预鼓舞了金融部门,但此时(美国)经济真正需要的是合并。

    作者:Colin Barr

    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和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眼下使我们躲过了市场彻底垮台——但代价是使得引起目前这场危机的人得以继续逃避现实。

    长远来看,你说最后是谁承担代价?

    整个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忙着开出一张又一张的空白支票(blank check,已签名但未记入金额的支票。——译注),以期平息骚乱的市场。自9月5日以来,美联储已提供2千亿美元支持按揭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斥资850亿美元资助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并出资500亿美元担保货币市场基金。

    而根据鲍尔森上周五披露的创立坏账托收银行以助各机构甩掉不良按揭资产之计划,美国政府可能还将花费不菲。别忘了,美联储以保持流动性为名已经向市场注入了数千亿美元。

    即便对每年生产价值14万亿美元的产品和服务的美国经济而言,这也不是笔小数目。

    如此大肆支出早晚会加剧长期存在的问题——美国的财政健康,可能最终的代价是美元再度贬值。

    位于芝加哥的Bianco Research公司战略师霍华德•西蒙斯(Howard Simons)表示:“我们将来得花好些年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将纳税人的钱大量花在甚至未经国会辩论的项目上,西蒙斯表示质疑。

    市场已经对一些公司丧失信心,而美国政府正向这些公司传递之信息,可能最终被证明是这场紧急财政援助狂潮中代价最高的一方面。似乎审慎管理将受到惩罚,而现状——不论它多糟——将不惜任何代价加以维持。

    过去几天股市的强劲反弹暂且不表,未能促使弱势公司被淘汰的政府干预,将只会耽搁最后的清算,而只有在清算之后,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原。

    美林(Merrill Lynch)的投资战略师里奇•伯恩斯坦(Rich Bernstein)于上周五写道:“我们仍然相信,金融部门需要进行大规模合并,因为此部门拥有信贷泡沫遗留下来的、过大的借贷能力。历史充分表明,合并是后泡沫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转优为劣

    尽管金融股票近几周的下挫不大好看,但其乐观效果在于迫使基本原则有问题的企业面对不确定之未来。试举美林首席执行官约翰•赛恩(John Thain)为例。

    赛恩于去年11月接管这家苦苦挣扎的证券经纪公司,他当时承诺“继续发展美林的国际业务,为我们的顾客和股东增加价值。”在随后10个月的时间里,美林损失500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已成为坏账的高风险按揭相关债务,为保持这家有着94年历史的公司的独立性,赛恩猛烈抗争,筹集了约300亿美元的新资本。

    但与此同时,市场断定在目前这个规避风险、筹资成本上涨的时代,美林及其竞争对手们,即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所追求的商业模式——在短期债券市场大量借款的独立交易公司——毫无意义。

    赛恩在一番挣扎之后于上周一向市场意见认输,美林——其股票在雷曼崩盘后面临被挤兑的前景——同意将自己作价440亿美元以全股票的方式卖给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当然,赛恩目睹了自己的同行迪克•富尔德(Dick Fuld)因为拒绝接受潜在合作伙伴虚低的出价而拖垮了雷曼兄弟,富尔德这一态度最终导致雷曼数千名员工失业。相反地,赛恩选择了达成交易,此举可能使得美林60,000多名员工大都得以保住饭碗。

    但照现在的情况——美联储组织紧急财政援助并禁止抛空,即在股市中赌某家公司股价下跌的做法——赛恩的果断似乎用错了地方。现在看来,他不应承认经济现实、出售公司,假如他当初等待美国政府的救济,美林本可以撑过去。

    逃避问题

    赛恩的竞争对手们似乎正在享受美国联邦政府大发善心带来的好处。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在上周三下午的恐慌交易中曾暴跌至每股16美元,现在已恢复至每股30美元的低点,该公司很可能不再需要寻找美联银行(Wachovia)那样的合并合作伙伴。针对公司的股价暴跌,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麦晋桁(John Mack)曾向雇员发便笺指责卖空者。麦晋桁肯定满意这周的结果。

    但对于我们其他人而言,美联储急于保护摇摇欲坠的金融公司,只会延迟做出困难决策,而只有做出这样的决策,危机才能平息——可能的代价是重复日本所谓的失落的十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在1990年左右破灭,随后出现了经济萧条。

    历史表明,在设立坏账托收银行的同时,若不能迫使金融公司的经理人面对公司问题,则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伯恩斯坦写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日本式的解决信贷危机的方式。”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