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华尔街的罪恶与欺诈

华尔街的罪恶与欺诈

Colin Barr 2008年06月23日
贝尔斯登两名前对冲基金经理因涉嫌在基金投资方面误导投资者被起诉。

    贝尔斯登两名前对冲基金经理因涉嫌误导投资者被起诉。在这场信贷危机中,华尔街自欺欺人太久了。

    作者:Colin Barr

    起诉即将开庭:与信贷危机有关的首例犯罪指控。

    上周四,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两名前对冲基金经理拉尔夫•乔菲(Ralph Cioffi)和马修•坦宁(Matthew Tannin)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投案自首。两人因涉嫌在基金投资方面误导投资者遭到联邦大陪审团起诉,将面临共谋、证券欺诈和通信欺诈指控,乔菲还被控犯有内幕交易罪。乔菲和坦宁管理的两只在次贷领域有大量投资的对冲基金于去年夏天崩盘。

    指控针对的是在向投资者表示自己看好基金前景时,两人到底知道哪些情况。当时两人管理的基金表现每况愈下,部分投资者试图撤资。

    纽约东区检察官本顿•坎贝尔(Benton Campbell)在一份声明中说:“根据起诉书,2007年3月,被告认为基金处境堪忧,面临崩盘风险,但并未提醒投资者和债权人……而是采取欺骗的方式以防止投资者撤资、防止债权人要求增收保证金。被告希望基金表现会有所好转,自己收入和声誉能不受影响,但最终这些希望全都落空。”

    这场技术股泡沫破灭后,政府对当事人提起公诉,起诉证据之一就是当事人的电子邮件。邮件显示,两人私下已开始担忧,但依然公开声称对基金发展有信心。

    比如,坦宁在2007年4月发给乔菲的邮件中写道,基金进行大量举债投资的次级债券市场“看起来糟透了,……如果我们认为(内部建模)基本准确的话,现在就应该立刻关闭基金。”

    坦宁还写道,如果公司报告准确的话,“那么整个次贷市场已经出问题了。”高评级债务证券一旦被降级,“我们就没法赚钱了——永远赚不到钱了。”

    但与此同时,指控说,“被告让投资者和债权人误以为,尽管市场遇到些麻烦,基金仍然会产生更多的净资产值。”

    上周四,乔菲和坦宁的律师在联合声明中说,次贷危机“令所有人措手不及,包括美联储和财政部”,金融公司的损失超过了3000亿美元。

    乔菲的律师爱德华•利特尔(Ed Little)说:“乔菲的基金是第一只破产的基金,因此他成了众矢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做错了什么”,“实际上,乔菲没有做错事的动机。他没有也无法从政府目前指控他所做的事情中获利。”坦宁律师苏珊•布龙(Susan Brune)也说坦宁“是大范围市场危机的替罪羊。他期待着被无罪释放。”

    他们知道哪些情况?

    乔菲和坦宁面临的诉讼审判结果如何,目前尚未明了。但有一点非常清楚,没能提醒投资者次贷市场风云变幻的经理远远不止乔菲和坦宁。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事实上,在次贷危机这个问题上,华尔街的高手们自欺欺人已经太久了。

    去年就有报告显示,高级结构信贷策略基金和高级结构信贷策略强化杠杆基金运作出现问题。可是直到一年后的今天,当事人才遭到起诉。贝尔斯登曾经是全美第五大经纪公司,后来陷入困境,这两只基金的崩盘标志着这座岌岌可危的大厦第一次出现裂缝。去年8月,公司险些卷入一场信任危机中。今年春天,被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收购。乔菲和坦宁被指控误导投资者,但并未遭到为公司破产承担责任的指控。

    2003年,贝尔斯登推出高级结构信贷策略基金。2006年,为了充分利用次贷市场的繁荣,贝尔斯登发行了高级结构信贷策略强化杠杆基金。后者是两只基金中看似更有前景的一只。贝尔斯登将该基金的大量资金投资于次贷债券。这两只基金在2007年初之前的每个月都能盈利,但之后随着次贷债券不断贬值,也开始走下坡路。

    另外,大量贷款的使用也加剧了损失的迅速攀升。贝尔斯登的损失给美林(Merrill Lynch)敲响了警钟。美林对贝尔斯登基金重组计划并不感兴趣,而是收购了后者的部分抵押债务债券。这一举动使投资者更加忧心忡忡。

    直到去年6月,公司才发布关于这两只基金出现问题的报告。但在此之前,贝尔斯登一直沉溺于这种弄巧成拙的控制损失的做法,而这种做法几乎在每次信贷危机中都能找到。

    比如,在4月份的一次电话会议上,乔菲表示他对基金的财务状况“非常满意”,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在这之前一个月,乔菲将200万美元自己的资金从问题基金中撤出,投向贝尔斯登旗下另一只对冲基金。尽管坦宁和乔菲都对基金是否能够顺利度过次贷危机持怀疑态度,但依然对投资者发布虚假信息。坦宁对投资者说,他正在加大自己对基金的投入。指控称,经查证,坦宁该言论不符合事实。指控还称,乔菲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将自己的资金撤出基金,涉嫌内幕交易。

    乔菲最后也乐观不起来了。单单4月份一个月,强化基金价值就缩水了19%。根据指控,乔菲迫使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定价委员会在制定月报时把损失说成6%。指控称,当被要求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对委员会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时,乔菲“没能给出任何证据”。

    另外,乔菲和坦宁在基金是否面临赎回申请这一问题上向投资者撒谎。比如,5月3日坦宁对一位投资者说,他们认为未来不会有大的赎回申请。指控说,实际上,到5月3日为止,贝尔斯登已有13位投资者,包括尚未得到证实的最大投资者和乔菲本人,提出了赎回申请。

    指控称,坦宁和乔菲没有告知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委员会中他们的上司,基金已深陷泥沼。指控还提到,贝尔斯登本身在这两只基金出问题时采取的处理方式也无值得称道之处。

    贷款方威胁要扣留基金的抵押,迫于压力,6月下旬贝尔斯登发布公开声明,承诺将“稳定局势”,后来又承诺投入32亿美元以避免基金破产。但当7月份公司在准备基金破产报告之时,却承认投资者只能得到数额不到投资金额10%的补偿。然而,投资者最后连一分钱都没得到。

    华尔街自欺欺人

    整个华尔街本应该从贝尔斯登的坏消息中吸取教训:各家公司应该公布次贷领域中存在风险的投资。但是即便媒体详细报道分析高级基金的崩盘,包括瑞银(UBS)、美林和花旗(Citigroup)在内的其它一些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公司依然我行我素。一开始公司低估最终损失,后来投资者因为所谓的不可预见的市场状况对公司失去信心。这三家公司的高管已被撤职。

    贝尔斯登高级基金出现问题已经过去一年了,内部整顿致使花旗前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和美林前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引咎辞职也已有数月。但目前依然有很多公司在重蹈覆辙。

    美国国际集团(AIG)首席执行官马丁•苏利文(Martin Sullivan)因为两个创记录的季度损失被迫黯然离开公司。但仅仅几个月之前,苏利文还非常轻松的向投资者保证次贷危机影响有限。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两位高管遭到贬职。雷曼一度坚称不需要额外融资来防止损失,但后来却两次额外融资。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这些公司都声称能够控制次贷危机引起的问题,但后来都承认做不到。股东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乔菲和坦宁之案是与次贷危机有关的首例刑事指控。不管审判结果如何,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已经显示,本应该知道更多真实情况的人却都很愿意听信谎言。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