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格林斯潘未能提出的问题

格林斯潘未能提出的问题

Colin Barr 2008年04月15日
过去九个月的情况唯一能证明的一点,就是格林斯潘的办法也并不可行。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借媒体攻势掩饰其自由放任政策中的醒目缺陷。

    作者:Colin Barr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以言论高深莫测著称,但如今他为自己辩白的倾向世人却能看得清楚明白。

    有人指责美联储实行的低利率政策和银行监管过于宽松为当前的房市泡沫埋下了祸根,格林斯潘对此感到不快,发起媒体攻势予以回击。上周,格林斯潘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上撰文,还接受了《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头版新闻的采访以及CNBC的一次现场采访。

    格林斯潘曾深谙其“格林斯潘式模糊语言”的真谛。1995年,他曾向美国参议员们谏言:“要是我说的哪句话你们能完全明白,那句话可能就是我口误。”他最新的言论不再模棱两可,却显得愚蠢而固执。例如,他认为美联储在助长前所未有的房价飙升中的作用被夸大了,而且监管机构根本就不具备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

    格林斯潘在《金融时报》上撰文称:“美国的泡沫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一种常见现象,有人说货币政策助长了泡沫膨胀,但他们的论据却经不起统计学推敲。”在接受CNBC采访时,格林斯潘说:“我对美联储过去所采取的所有政策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我觉得这些决策过程都相当专业。”

    格林斯潘说的这些或许没错,但美国老百姓关心的不是比较全世界的房价走势,或是分析美联储的决策过程。大家希望美联储能够制定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减轻格林斯潘坚决捍卫的自由市场景气周期对普通大众的影响。但从这些标准判断,显然有些方面出了问题。

    格林斯潘即将任满时,美国人开始大举举债,掀起了房地产狂潮。但在过去的九个月里,人们一直在吞咽着由此酿成的苦果。自去年夏天以来,与次级贷款挂钩的证券市场崩溃,主要金融机构披露了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资产减记,花期(Citi)、美林(Merril Lynch)和瑞银(UBS)因此更换了CEO,贝尔斯登(Bear Sterns)也不得不接受政府安排的援助方案。失业率在上升,银根紧缺的银行大幅缩减贷款,这会影响经济增长。

    格林斯潘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办法的,比如在八、九年前经济复苏初期就可以提高利率,或是打击过于宽松的借贷行为等。但格林斯潘似乎认为自己在任时也无法采取这些措施。相反,他沉浸于数据堆中,并以“数据不充分”当自己的挡箭牌。格林斯潘上月在《金融时报》上撰文说:“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风险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虽已高度发达,但还是太过简单,不足以完全捕捉那些推动全球经济走势的主要变量。”

    但任何模型分析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去年金融市场崩盘源于房地产市场的混乱。有些观察家很多年来一直在警告可能会出现这种暴跌。比如Northern Trust的经济学家保罗•卡斯利尔(Paul Kasriel) 在2004年6月接受《投资新闻》(Investment News)采访时就断言:“房市有泡沫。”他还预测说:“即使提高利率,当前的房地产价位也高得离谱。房市将出现剧烈波动。”

    实际上,直到2006年格林斯潘卸任,本•伯南克接任后,房价才开始攀升至最高点。但是房价停止上涨导致按揭贷款拖欠和逾期的个案越来越多,于是各地投资者手里的债券就变得不像华尔街宣称的那样能保值了。

    在这种一团乱麻的情况下,大家少不了批评指责。所有人,包括投资者、银行家、监管机构都不再谨言慎行,也没人敢说问题很好解决。芝加哥Bianco研究公司的策略师霍华德•西蒙斯(Howard Simons)指出:“加强监管效果未必就会更好。”但是人们万万没想到,格林斯潘居然会说以前无法预测到房市泡沫会演变成这么复杂的问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爱丽丝•瑞夫林(Alice Rivlin)撰文回应格林斯潘3月份在《金融时报》专栏发表的言论。她指出:“格林斯潘认为不可能在复杂的经济当中建立完美的风险模型,这个当然没错。但是这场危机的根源不是模型不够完美,而是没能按常理问些该问的问题。”

    瑞夫林曾任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和美联储理事。她在文中写道,格林斯潘在任时就应该提出一些问题的,比如房价是否会一直上涨?(瑞夫林的回答是:不大可能);当房价停止上涨,按揭抵押债券的价值会如何变动?(瑞夫林的回答是:下跌)。专栏作家凯若琳•包姆(Caroline Baum)最近在彭博社(Bloomberg)报道中指出,饶有讽刺意味的是,格林斯潘没能提出这些问题,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联邦政府开始加紧对金融行业的管制,而这恰恰是格林斯潘在其职业生涯中一直反对的。

    贝尔斯登事件则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金融行业的自律走得太远了。本月早些时候,国会要求财政部副部长罗伯特•斯蒂尔(Robert Steel)解释为何美联储要拿纳税人的钱去资助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收购贝尔斯登,斯蒂尔答道:“贝尔斯登同市场许多领域都有密切联系,倘若它垮了,给金融行业造成的冲击不会局限于华尔街的范围。”其实斯蒂尔是在说,美国强大的国民经济经受不住贝尔斯登这样一家二流经纪公司垮台造成的打击。按照这种观念,肯定需要开展深刻变革以降低所谓的系统风险。

    但格林斯潘仍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温和的解决方案。在《金融时报》上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格林斯潘指出:“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言,银行贷款官员远比监管机构更了解交易对手的运作和风险情况。而监管机构要想有效发挥作用,就得把目光放长远,要能够预测下一场金融波动。而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

    但是过去九个月的情况唯一能证明的一点,就是格林斯潘的办法也并不可行。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