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贸易协定门刚过,哥伦比亚门又来

贸易协定门刚过,哥伦比亚门又来

Nina Easton 2008年04月09日
尽管竞选中充斥着保护主义的言论,但是民主党在自由贸易上仍然存在分歧。

    作者:Nina Easton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经历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门” (NAFTA-gate)后,现在轮到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哥伦比亚门”(Colombia-gate)了。

    这两件“丑闻”都与贸易协定有关。以前,这类话题是刊登在报纸商业版块上的乏味新闻,但是现在却升级成了和堕胎、同性恋婚姻同级别的政治火拼。两段插曲都提醒我们,尽管本届竞选过程中充斥着平民党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言论,但是民主党在自由贸易上仍然存在分歧。

    希拉里竞选团队民意测验专家兼首席策略师马克•佩恩(Mark Penn)被媒体曝出与哥伦比亚政府官员会面,协助斡旋哥美两国自由贸易协定获得美国国会批准,而希拉里本人却强烈反对该协定。几周前,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奥斯坦•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在和加拿大领事官员会谈时说,奥巴马在选战中承诺重新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只是为选举所做的政治表态,他本人并不是保护主义者。

    3月31日,佩恩以公关巨头博雅公司(Burson-Marsteller) CEO的名义出席了与哥伦比亚方的一次战略会议。他一方面保留在博雅公司的CEO职位,另一方面又给希拉里的竞选活动出谋划策,这种做法就像一个道德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工会领导人和左翼活动分子一直猛烈抨击佩恩在博雅的工作,因为他代表公司客户利益,并被左翼人士指责为反工会。

    佩恩应该学学卡尔•罗夫(Karl Rove),后者在1999年负责布什竞选活动后就卖掉了他的直投邮件生意。异乎寻常的判断失误让佩恩上周一和哥伦比亚官员见面(他们最后炒掉了博雅,认为佩恩的道歉是对他们国家的不尊重。)

    然而佩恩会晤背后的政治本能是有一段生动的历史渊源的。1994年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被共和党打败,之后佩恩加入了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的政治团队,制定了一项战略让白宫重回政治中心。这项工作的一个标志性胜利——国会通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让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区,这也是克林顿总统最引以自豪的成就之一。

    当时协议的达成也让克林顿总统与有组织劳工产生分歧。但是12年后,工会领袖甚至反对包括了新劳动和环境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得到了民主党议员领导人的支持,这些工会领袖现在似乎操纵了民主党竞选。

    佩恩从克林顿阵营离职之前,支持奥巴马的工会领导曾强烈地要求他辞职。

    但是这些工会领导自己的候选人奥巴马却被迫出面抵挡克林顿的攻击,因为媒体爆料说古尔斯比向加拿大官员保证,奥巴马承诺重新进行NAFTA谈判只是为了选战所做的政治表态。奥巴马的阵营坚称古尔斯比的谈话意思被扭曲了,但是那次会议的两页备忘录多处提到古尔斯比努力弱化奥巴马保护主义的竞选言论,称那不是候选人真正的看法。

    备忘录中写道:“因为奥巴马继续努力赢得经济平民主义者的投票,我们很有可能继续看到一些不利于加拿大的言论,但是对这种言论的理解应该仅限于言论发表的特定场景中。”

    佩恩被解雇了,但是古尔斯比继续留任,并禁止与媒体联系。然而有证据表明奥巴马的顾问和佩恩一样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保护主义者。古尔斯比在2007年接受专栏作家乔治•维尔(George Will)的采访时说,全球化只是导致民主党候选人不断抨击的收入差距扩大现象的“一小部分”原因。他指出:技术,具体的说,信息经济的出现才是罪魁祸首。

    由于现在经济不景气,投票人都在找替罪羊,这样直白的观点我们可不会从这届选举的候选人中听到。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