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近观欧洲

台湾选举、香港占中与柏林墙

赵永升 2014年12月26日

赵永升,财富中文网专栏作者,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本专栏聚焦欧洲经济、文化及中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迄今25年过去了,德国倒塌的也只是有形的“柏林墙”,无形的“柏林墙”依然竖立着。因而,回归17年后的香港与大陆之间,尚存一定程度上无形的“柏林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的所谓“大陆闭关红利”逐步在丧失;尤其在2001年11月中国大陆加入世贸之后,香港的“转口贸易优势”也在失去。前有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以及长江三角洲的整体挑战,后有北京及其“京津冀一体化”大手笔的挑战。这些对台湾同样适用,大陆的加工业尤其是高端加工业、电子产业以及各类高科技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台湾这个经济体的“小盘”。

201411月“九合一”选举前夕,台北华江里里长候选人杨华中的竞选总部。

拍摄:赵永升)

    诚然,无论是深受当年作为西方制度典范英国治理百年的香港,还是先经历半个世纪的“日治时代”、后经历“两蒋”效仿美国体制治理的台湾,说实在的,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与市民社会的建设领域,都存有很值得中国大陆的借鉴之处。例如,我们应该承认的是,中国大陆的农村基层选举尽管已实施多年,但弊端依旧不少;在笔者看来,与台湾的乡里长选举相比应该说差距还是明摆着的。上图为2014年11月“九合一”选举前夕,台北华江里里长候选人杨华中的竞选总部。

    然而,倘若从体制的效率(Efficiency)而言,大陆无疑是领先了。且不提在三十多年的时期内,GDP平均以每年9%的增速,并且在2014年一举将美国独领142年风骚的世界经济头把交椅夺了过来;更在主要的高精尖领域突飞猛进,高铁的建设更是超过了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高铁的里程总长之和。当然,大陆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市民社会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则是后话。

    因此,面对一个日趋强大经济体的中国大陆的崛起,港台又该如何重新定位是其要务。一方面要紧紧“背靠”大陆,这是根本。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时,要不是大陆及时且慷慨地出手纾困,恐怕香港所遭受的金融打击远非如此。此次“占中”也反映出有些港人还天真地寄希望于英国人,且不说原殖民者对香港的介入已再无合法性,就算 “有其心”,自顾不暇的英国政府也早已“无其力”了。

    另一方面,港台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是方向。是国际“免税港”,还是人民币结算中心?是金融之都,抑或转口贸易之都?是高科技研发中心,还是高端加工制造业中心?不一而足。相信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台湾人,心里都跟明镜一般,清晰地知晓他们各自的优势所在,无非有其它因素在作怪,其中就有由经济异质性引起的身份认同之困。

    对台湾而言,八十年代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时台湾的人均GDP由1980年的2,394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8,325美元,台湾一跃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台湾的经济增长就呈逐年滑坡态势;2001年和2008年台湾的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待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台湾的经济再次跌入衰退期。

    而反观“弹丸之地”的澳门,人口也就60万,面积仅30平方公里;但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发布的经济数据,从1999年回归中国至2013年,澳门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15年期间增幅高达4.8倍,年均增幅达16.2%。现在,澳门的人均GDP排名为亚洲第二、世界第四,仅次于卢森堡、卡塔尔和挪威。

    总之,世界在变,而且是在飞速地变。大陆的马云财富首超香港的李嘉诚,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马云不超过,也有大陆别的人会超过。这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而已。台湾商人郭台铭为何只是空唱,而非实际行动返台大手笔投资,也绝非偶然,是台湾的环境使然。

    迄今25年过去了,德国倒塌的也只是有形的“柏林墙”,无形的“柏林墙”依然竖立着。因而,回归17年后的香港与大陆之间,尚存一定程度上无形的“柏林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更不用说依然和大陆处于特殊状态的台湾了。至关重要的是,两岸三地的人民如何着眼未来,共同携手,以应对由经济异质性引起各经济体之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上一页 1 2 3

我来点评

相关稿件

香港文化式微了吗?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