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近观欧洲

在法国的中国海外人才

赵永升 2014年10月21日

赵永升,财富中文网专栏作者,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本专栏聚焦欧洲经济、文化及中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在法国,华人华侨人才不少,一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制药、高分子等高科技领域,另一部分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如法律、语言、教育等。

    两个月前,民间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根据蓝皮书的初步估算,在5,000万华侨华人中,专业人士约有400万,主要集中在美国(240万,含华裔)、加拿大(26万)、欧洲(80万)、新加坡(10万)、日本(9万)、澳大利亚(8万)、新西兰(6万)等国。

    其实,这是国内首次发布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研究的蓝皮书,意义自然非同小可。当时仔细拜读该蓝皮书之后,笔者最强烈的感受是国内政府终于将在海外的中国人才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一个系统的人才资源和力量加以分析和研究了。这很有必要,针对性也比较强,对以后国内决策者对该群体的重视定颇有益处。

    那么,在海外的中国人才又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让我们先看一下海外华侨华人从事的专业工作或研究主要分布情况。根据下图显示,可将海外华侨华人所从事的领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电子信息与医药工程:占比最高的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达32%,排行第二的是新生物工程、新医药(17%),这两项合计就占了几乎五成;第二类为文化创意、高端设备及新能源:如图所示,文化创意产业占比11%、高端设备制造业9%,以及新能源产业7%,这三项合计超过1/4(27%)。第三类是零碎的行业,新材料业、金融业和农业都占2%,法律业1%,以及其它行业12%。

    可见,“新兴”的海外华人群体或蓝皮书称之为的“新侨民”,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外华人群体。正如蓝皮书指出:“他们多数通过留学渠道出国,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提升,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人士群体,整体专业形象是‘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与‘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彻底扭转了老侨民的‘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形象”。

    众所周知,在欧洲华人最多的国家的是法国。那么,在法国华人华侨的境况又是如何?除了上述提及的共性,法国是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诚然,法国凭借其完善的教育及其就业环境、发达的交通与人文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华人华侨来此。在法国,华人华侨人才不少,一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制药、高分子等高科技领域,另一部分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如法律、语言、教育等。据笔者的考察,前者(自然科学)人数比较多,相比而言,后者(社会科学)进入高端的人不多,人数很少。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英语掌握得都不错,所以在英语国家更容易生存与发展;而在法国这样需要掌握法语这样比较难的语言,对中国人来说难度不少,尤其是要掌握到能够娴熟地使用法语。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中国人,笔者认识很多,也接触很多,他们也就是能够对付一下工作而已,实难真正融入到法国社会,更不用说主流社会了。至于人文科学的人,部分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这样的一流外语专业高校毕业的人,较比容易生存。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的障碍则是除了外语之外的专业局限性强,转专业需要很大的勇气、天赋与耐力,因而也是个问题。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移民海外“新侨民”数量的持续上升,“引才”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蓝皮书也显示,在目前总数约为5,000万人的华侨华人中,近1,000万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出去的新移民。这个数字为“引才”计划奠定了人员基础。

    笔者在法国就见到不少人陆续被“引才”回国的,大部分去了长江三角洲去创业。例如江苏的昆山创业园,就已经从巴黎回去了一些人。笔者认识的一个小刘,30多岁,在巴黎的一所工程师学院当讲师,和笔者之前就职的一所大学紧挨着,因而之前有些往来。后来,他辞了法国的工作,去昆山的创业园,凭其计算机专业开了一家软件设计类的工厂,应该还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不少资助。

    中国在引才,那么别国呢?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引才政策位居何处?蓝皮书显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据我所知,其它国家也有引进本国在法国侨民的情况,如过去法属殖民地的国家,也开始效仿中国的引才政策,当然其“引才”力度远没有中国大。

    笔者之前在法国94省的警察局,遇到一个也是去那里办事情的一个非洲人。因为我也在非洲工作过,所以聊得比较投机。这是一个女孩子,科特迪瓦人,在巴黎管理学院读商科,她准备毕业就回国。我问是否有什么引才的奖励。她说钱倒没太多,但主要是给予一些其它的支持,如政策上的审批企业手续特例,以及部分税收的减免。显然,他们不象中国似地可以动辄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创业资金扶持。多年前,我有一个巴西的同学,一毕业就直接去的美国。据说巴西当时几乎没有这类的政策。

    这里涉及到了如何减少“回流壁垒”的问题。是否很多专业人士目前确实很想回国做贡献,为什么?但对于回来又哪些顾虑?

    笔者认为总体而言,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出台并实施这类对海外人才引才政策的国家。至于这种“壁垒”,一个是环境。这个,我想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不少人犹豫很久是否回国,就是在考虑自己以后能否受得了北京等地方的空气质量;除了这个之外,笔者认为国内的引才管理者和决策者还是要改变观念,最好是让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的人来管理和决策“引才”工作。否则,如现在不少地方出现的“隔靴搔痒”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常受邀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国内不同地方政府来巴黎的引才座谈会,也叫推荐会。恕我直言,部分地方官员似乎还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中国……。这般,如何能吸引到一流的人才回去?其实,一流的海外人才看中的不是简单的钱和待遇,空气等环境姑且不考虑的话,那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国内管理者的素质和视野了。同时,不能用简单管理国内人才的方法,来管理海归的人才。那样,非但效果不好,并且他们最终也会跑掉的。

    “一方面海外生活着大量华侨华人‘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这为我国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为国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蓝皮书);加上这一群体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较老华侨有较大提升,堪称我国招才引智的巨大“资源库”。因此,如何妥善、有效地做好“引才”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毕竟“新兴”的海外华人华侨专业群体是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的一个特定人群,常被视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科技变革的引领者。(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