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商业史话

李嘉诚与香港电灯

杜博奇 2013年10月12日

秉承写史笔法,记录当代中国商界变迁。作者杜博奇,财经作者,长期观察本土商业史和公司史,著有《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合著,中信出版社)、《中国首富报告》等作品。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资本市场和商业世界的关注,2013年来李嘉诚频频抛售大陆及香港物业及产业,而在英国大肆收购,引起“资产转移”的质疑。分拆香港电灯上市正是其最新计划之一。历史上,对香港电灯的收购曾是李嘉诚崛起的一个“跳板”,回顾这段收购史,或许能让我们一窥李嘉诚的商业逻辑。

    据香港媒体报道,李嘉诚旗下电能实业宣布分拆香港电灯上市,届时预计出售港灯最多70%股权,大约可套现380亿港元。消息一出,再次引发李嘉诚“撤资离港”的议论。

    李嘉诚做生意,讲究“谋定而后动”。如今他分拆香港电灯上市,与20多年前的收购,均是如此。

    香港电灯是“殖民地之父”保罗•遮打创办的香港第一家电力公司,也是香港两家电力公司之一(另一是中华电力)。在竞争者中华电力创立之前,香港电灯一家独大,一直垄断香港电力照明市场,其供电可靠度维持“全球最佳纪录之一”。与多数走向衰落的英资企业不同,上世纪中叶,香港人口暴涨,工商业走向繁荣,香港电灯及时抓住香港经济转型的脉动,开展地产、工程等多元化经营,一度跻身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列。

    1982年,怡和集团主席纽璧坚在香港展开大肆收购,通过旗下子公司香港置地一举并购34.9%的香港电灯股票,成为香港电灯实际控制方。但这与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撤离香港”的战略规划背道相驰。纽璧坚动用大量现金收购香港电灯,不断将香港置地拖入资金困境,也极大削弱了怡和的元气。一年后,凯瑟克家族接管怡和,当务之急是剥离不良资产。

    刚刚被怡和集团收购的香港电灯,就在被剥离资产之列。这时候,李嘉诚的机会来了。

    在英资企业纷纷撤离香港的背景下,投资者抽离资金,致使香港电灯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但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香港电灯的供电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和成熟,这一块属于绝对的优质资产,未来还有极大的升值空间。与此同时,香港电灯旗下的电厂、配电站均处于优势地段,同时拥有大量物业单位,对于当时刚刚介入地产界的李嘉诚而言,投资价值十分明显。

    纽璧坚在位时,李嘉诚曾向怡和求购香港电灯,因出价过低被拒绝。凯瑟克家族接管怡和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李嘉诚,商讨继续谈判的可能性。李嘉诚与怡和重启谈判,但他故意压低收购价格。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香港置地财务持续恶化,怡和方面开始沉不住气了。

    1985年新年一过,凯瑟克家族族长亨利•凯瑟克从伦敦飞到香港,与李嘉诚面谈。

    当时亨利•凯瑟克亲自前往长江实业总部,与李嘉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闭门长谈。凯瑟克家族屈尊下顾,这在香港还是第一次。第二天上午,李嘉诚回访,在富丽堂皇的怡和主席办公室签署最终协议:以29.05亿港元全面收购香港置地所持34.9%的港灯股票,合每股6.4港元。

    从开始商谈到正式签约,一共17个小时,除去睡眠时间,实际只有9小时——这就是李嘉诚的效率。每股6.4港元的成交价,仅相当于港灯当时股价的85%。这么短的时间内敲定收购,并且是以十分有利的价格获得港灯控股权。李嘉诚的才干,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看似轻松的交易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深谋远虑。而支撑9小时谈判的,是长达两年的谋划。早在这桩收购两年前,李嘉诚就开始“不停地研究港灯这家公司,老早便详细考虑到投资港灯的各个优劣点”。他说,“港灯是我心目中的公司,一早已掌握全部资料,机会来时就知道怎么做。”

    这就是李嘉诚屡战屡胜的秘密。何止港灯,那些被他盯上的公司,那一家不是这样得来?

    李嘉诚说:“我差不多工作上一半的时间在策划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留意着香港或海外的投资机会,我脑海里对很多本港公司的资产状况都很清楚,因此,一有机会我就可以做出迅速决定”。

    李嘉诚抛售资产引发质疑之际,多年前的这番话,今天这个场景下听来,别有一番意味。

    2013年李嘉诚对香港电灯、百佳超市等资产的处置,实际上早已谋划多日。香港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化,罢工事件频发,致使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而如今上海即将设立自贸区,势必冲击香港市场高企的资产价值。站在李嘉诚的位置,单纯从商业角度分析,在资产价格高点抛售,一方面有利于资金回笼,同时也为欧洲资产“抄底”提供了收购资金。(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