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央行抢在GDP公布前“降息”,传递哪些信号?

央行抢在GDP公布前“降息”,传递哪些信号?

财富中文网 2022-01-17
今年或为政策空调从制冷调节到制暖的一年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上午公布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8.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增长4.9%和4.0%。202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

无独有偶,就在年度重磅经济数据公布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于17日早间开展了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OMO),两者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作为政策利率信号的OMO及MLF利率近两年来首次下调,央行此次“降息”的时间点和力度都超出市场预期,可以说是打响了新年“稳增长”的第一枪,也是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具体体现。受政策利好刺激,上周持续低迷的A股高开高走,三大指数17日均收涨,其中创业板指以1.63%的涨幅居首。

不过,此次调降OMO及MLF利率在释放出较强宽松信号的同时,也凸显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多家券商预测近期央行还会推出进一步调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准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推动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转变。有分析人士称,宽松货币政策需要趁着美联储加息前加快推行,同时也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的通力配合,以此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围绕如何解读最新经济数据以及货币政策所释放的信号,“财富Plus”的用户展开了精彩讨论,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展示如下:

****

@魏衡

某公募基金首席理财策略分析师

2020年提供了低基数;

2021年的经济增长是送分题;

2022年是考验经济韧性的关键年。

经历了2021年,很多投资者对政策力度的坚决果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开始线性外推,认为未来一直都会延续强力政策的风格。但其实正是因为去年是难得的没有保增长压力的时间窗口,很多需要长时间来慢慢调节的重大趋势方向,都把去年作为政策元年开启,让大家知道“这事是要玩真的”,而具体执行的力度,在未来会是灵活适度的,兼顾长期政策目标和短期经济发展的。换句话说,今年将是政策空调从制冷调节到制暖的一年。

关于今天的“降息”,这背后的逻辑是,美联储越是释放要加快货币收紧的步伐,我们就越是需要加快降息货币宽松的步伐,道理很简单,趁着美联储没加息,我们先把该降息的该宽松的政策给落地了,这样等美联储加息以后,我们的政策空间更灵活,无论是象征性跟随加息,还是保持不变,都比美联储加息后我们再降息要更自然。

@张奥平

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在IMF最新预测中,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5.9%,其中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增速分别为6.4%和5.2%。中国经济实现8.1%增长,再次领先全球经济增速与新兴市场增速。

在经济总量数据可喜可贺的背后,我们更需关注的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则需要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速的前提下,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而从短期来看,由于全球疫情持续反复,中国经济正面对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政策发力将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也将更有机地结合。

一、2021年经济增长“由高到低”的成因:全球“上游通胀”造成中国“下游通缩”

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实现“由高到低”的走势,是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而伴随着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正确认识”,进行适度的政策纠偏;和保供稳价效果的有效显现(如煤炭、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明显);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速缩减退出;国际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全球供应链紧张局势逐步缓解,中国经济的“下游通缩”以及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弱将得到有效缓解。

二、2022年经济增长“由低到高”的内涵:政策发力与市场回暖驱动经济走向复苏

面对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七大政策部署,表示出经济中“有形之手”将大幅提升扩大内需的效力。此外,通胀数据12月CPI、PPI呈现出的双回落态势,以及其剪刀差持续缩小,则为2022年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政策利率“降息”与2021年底的商业银行对1年期LPR报价加点部分的调降不同(“LPR利率=MLF利率+商业银行加点”),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将更为明显。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发展的信心始终大于黄金,此次降息也将使得发展预期逐步转强。此外,此次降息是央行自2020年4月之后首次调降政策利率,因为LPR利率是在政策利率MLF利率上加点形成,所以政策利率“降息”将会带动近两年未动的5年期LPR实现下调。而5年期LPR下调在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刺激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同时,也将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

而伴随着政策发力的适当靠前,供给冲击的有效缓解,以及内需的逐步恢复,中国经济将于二季度前后走出此轮短期周期中的衰退期,进入新的一轮复苏期。

三、2022年经济亮点: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将实现更为有效的结合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资本市场的全面注册制改革,以及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北交所设立,将促进资本更好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强化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循环方面的重要功能;使得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从而持续深化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张鹏

财富管理资深人士、清华大学MBA

先降准试探,发现不行,还得降息,继续试探……货币政策量、价敏感性的全面钝化,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超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范围,经济恢复和增长需要政策多管齐下全面宽松,形成全新的发展预期。

当前经济陷入严重困局,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可谓是最坏的组合,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降准到降息,从侧重于逆周期调节到开始着眼于顺周期调节,尽管力度和节奏循序渐进,但也暴露出经济对于货币政策量、价敏感性的全面钝化,经济自发调节能力严重不足、远远低于政策预期。

为了扭转经济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严重困局,应当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放宽金融抑制,真正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转变,尤其是放宽社会信用控制,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等。

另外,货币政策也不宜单兵突进,避免从相对有效变成相对无效,也需要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重点发力和通力配合。财税政策应当积极适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原则着眼于长期促增长而非短期稳增长,一方面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减税降费,更加重视民生领域,有利于形成相对恒定的预期,提高潜在消费需求。

总体来看,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税政策都还有发挥的空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恢复和增长不能一直望“政策工具箱”止渴,应当应施尽施、应放早放,真正减少经济与政策的博弈和套利空间,才能真正形成政策预期“底”,从而形成经济基本面“底”,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有望化解。(财富中文网)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