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财富》进行了一场“疯狂的实验”

《财富》进行了一场“疯狂的实验”

徐晓彤 2021-09-18
还赚了一笔钱。

当《财富》(Fortune)杂志着手创刊时,它被寄予希望能成为“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杂志”。美国图书设计师、插画家托马斯·梅特兰·克莱兰接到委托,为1930年2月出版的首期杂志设计封面。他画下了一个“财富之轮”( “Wheel of Fortune”),就此开启了往后数十年的运转。

《财富》杂志第一期封面。图片来源:Fortune官网

90多年后,《财富》现任主编Brian O’Keefe邀请数字艺术家pplpleasr(本名Emily Yang)为《财富》的最新一期封面做一个创新设计,以此敲开新世界的大门。

封面上,一个多彩的世界跃然矗立在楼顶,而代表传统金融系统的银行、华尔街的建筑物,都成了一片模糊静默的背景。在这个多彩世界里,有Uniswap(代表形象为独角兽,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MetaMask(代表形象为小狐狸,一种以太坊钱包)、Aane(代表形象为幽灵,一个去中心化借贷系统),以及被形象化的比特币等。

封面的寓意一目了然:无论传统金融是否已准备好,加密技术已经出现,一个新的世界正拉开序幕。

这是一款大胆的设计。但对这家老牌杂志来说,更大胆的是,这款封面设计被作为一系列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数字艺术作品在全球最大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售卖。正如《财富》CEO穆瑞澜(Alan Murray)所说,这是一场疯狂的“亲身数字实验”。

该实验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财富》杂志出售了256版限量封面。每版“通证化”的封面统一定价1以太币(交易当日折合人民币约19000元),256版在交易开始后几分钟内便售罄。在大约一个星期后,最低转售价格涨到了原版的七倍——虽然价格无法与最近拍出的天价NFT作品相比,但这依旧是一个不小的涨幅。

第二部分是《财富》杂志计划对额外3个特别版封面进行拍卖。但在实际拍卖过程中遭遇了平台技术故障和宕机问题。其中一版最高叫价47.4以太币,但最终以23以太币的价格售出。最后一版在两个买家间展开了激烈竞价,最终以105以太币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约200万元)。

《财富》数字封面NFT在OpenSea平台上售卖。图片来源:OpenSea网站

尽管过程存在波折,但这场实验也为《财富》杂志和pplpleasr带来了429以太币的收益,其中的一半将捐献给非营利组织,另外一半由《财富》和pplpleasr平分。目前,《财富》计划将收益以以太币的形式保留,暂不兑换为美元。

NFT最近在国内外热度颇高,作为“元宇宙”中数字确权的关键技术,加上一些国内外大企业在近期推出相关NFT产品试水,这一技术概念得到了广泛关注。

近期与NFT相关的新闻大多与数字艺术作品相关(如NBA明星球员库里以折合18万美元的以太币高价购买一个猿猴头像)。也许自今年3月11日,拍卖平台佳士得以近6935万美元高价首次卖出第一个NFT艺术作品——美国数字艺术家、图像设计师Beeple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之后,NFT便在人们潜意识中被与虚拟艺术作品联系在了一起。

那些高价成交的看得见但摸不着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否能与其交易价格相匹配还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NFT的应用和真正价值在哪里?

为NFT作品花费天价,值得吗?

每个NFT拥有独特且唯一的标识,不可分割、不可互换,这样的特性是其吸引众多人投资NFT艺术作品的根源。但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加上这份记录在区块链上的“独一无二”,是否真的值得高价?价格是否也包含了NFT风口阶段的溢价?

对于这一问题,CoinDesk中文版首席运营官、NFT China联合创始人辛雷阳表示,新兴事物100%存在泡沫,但即便如此,他本人也从OpenSea上高价购买了数字作品,并坦言称这个价格在物理世界购买艺术品可能不会考虑,但在区块链的大前提下,愿意支付这样的溢价。

辛雷阳总结出了几点NFT艺术品交易者“迎泡沫而上”的原因。

首先是供需关系的变化。在物理世界,艺术品接触不到太多买家,但到了全球开放的虚拟世界,数字作品能接触到的是整个互联网网民,这时的“独一无二”必然就会产生溢价。而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唯一性。任何一笔交易,以及每个NFT的拥有者都会被清楚地记录在虚拟世界中。

此外,辛雷阳认为,新一代互联网用户对于虚拟空间有强大的认可。对他们来说,购买NFT也是一种身份和认知的象征。

他相信,未来会发生“社会身份认知的改变”,相较现在更加强调数字身份,“将来可能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都是混在一起的。我们带上VR眼镜,数字身份会越来越重要。以前我们都是在网络上去隐藏身份,(网络身份)只是一个‘马甲’;未来可能(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身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你在物理与虚拟世界都会拥有资产,叠加在一起的话,就是你社会身份的象征……区块链是通用的、世界的,全世界都知道我是拥有者,没有任何质疑,这就是它的价值。”

辛雷阳认为最现实的原因是,人们对于NFT有增长的预期。买家在购买时可能并不确定所买的NFT是否值得交易价,当前NFT不会像传统金融产品有一个清晰的估值,但买家预期后续会有更多人进场,价格会升高,不如早些入手。毕竟,很多人都存在FOMO心理(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NFT的风潮不止是买家和卖家在虚拟空间的一场狂欢,这股浪潮也波及到了物理世界的艺术品——烧掉物理世界的实体作品,确保它们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唯一性。

著名街头艺术家Banksy作品《Mornos》的持有者,在将画作通过区块链技术生成了NFT作品后,烧毁了原作,并将烧毁过程进行了直播。一番操作下来,这幅以9.5万美元购入的艺术品的NFT,在OpenSea平台上以原价4倍的价格卖出。烧毁原作的策划方表示,烧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

英国艺术家Damien Hirst今年进行了一场“二选一”NFT实验,他创作了1万件纸质艺术作品,并将它们全部数据化上链生成了对应的NFT作品,让每件作品以两种形式存在。最终购买者需要在物理世界的实体艺术品与虚拟空间的NFT作品中做出选择,Damien Hirst会将没被选中的那种形式销毁。

烧画上链行为同样存在于国内。中国画家冷军的作品《新竹》在拍卖现场被焚烧,并被数字化上链生成NFT,该作品最终以40万元成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传统艺术权威人士完全不认同这种操作,他表示:“烧作品是毁灭文化而不是保护文化。很多传统艺术作品原作的价值大于复制品。”他认为NFT就是泡沫。“不是所有愚蠢的行为都是行为艺术。”

M+新艺术委员会委员徐莹认为,NFT更适合“复数性艺术”,即复制品与原作无差别的艺术(如动画、音乐、游戏装备)。而那些需要艺术家在现实世界通过独特人工“dirty hand”介入的艺术,就不适合。“手工性的美不是一串代码可以复制的。”(她声明,观点仅代表她个人,不代表任何机构。)

说到底,烧画还是人们在新技术下对于追逐“独有”的执著。辛雷阳分析道,如果物理世界的作品和NFT同时存在,实体作品会分走一部分作品价值。烧画行为也是为了支持网络空间中唯一存在的概念。

NFT技术与版权

当艺术品并不是某一空间的唯一存在时,艺术品各项权利的划分也需要明晰。由于相关规定和政策还没有完善,NFT技术在艺术品领域的应用正面临各种乱象。

比如,虽然NFT认证上链形成的数字证书能够记录作品所有权,证明专属资产的真实性,但同时,拷贝他人艺术作品,擅自放到区块链上,以艺术家本人的名字出售NFT作品,已经成为OpenSea平台上的严重侵权问题。

除了侵权问题,NFT出现后,艺术品交易规则也亟待完善。在传统艺术品市场,钱与艺术品交换后交易就算完成。但NFT出现后,在进行艺术品交易时,就要考虑到,当实体作品与NFT作品分属于不同所有者时,两种形式的艺术品各自在后续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对另外一种形式艺术品的价值造成影响。

面对这些已发生和潜在的问题,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法博士董文涛律师指出,传统艺术品交易中,买家买到的也只是作品作为物的所有权,而不是作品的版权。这一逻辑同样延伸到NFT艺术品交易之中,NFT艺术品的买家买到的也只是数字虚拟财产,而非作品的版权。版权属于作者或作者授权、转让的著作权人。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否要数字化上链形成NFT艺术品,决定权在版权人手中,而不在原件所有权人手中。

所以,未来一件艺术作品可能会涉及到三方:版权所有人、原件所有人、NFT所有人。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冲突,董文涛认为,要在交易前要把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界定清楚。

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出售实物作品后,版权所有人可能会将其作品再次以NFT形式出售,为了应对因此造成的原件价值波动,未来艺术品购买行为可能要签订合同,对于未来数字化上链的可能,提前规定是否要与实物作品买家商议,或进行利益分成。

董文涛律师表示,现有的法律框架足以规范和调整NFT出现后艺术品交易中的法律关系。随着更多网络虚拟财产形态的出现,未来必然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乃至新的案例出现之后,就会进一步促进关于NFT艺术品交易制度的讨论。

“这个领域很值得探索,需要相关行业人士共同讨论,制定各方认同的交易规则。规则的完善能够进一步促进NFT艺术市场的交易。”他说。

NFT是技术,不是艺术

即便NFT与虚拟艺术品的联合是NFT有关应用中最为火热的一种,但NFT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

“NFT是数字资产权利的载体。”辛雷阳说,“它是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数字资产桥梁。”

高樟资本CEO范卫锋认为,NFT是元宇宙的基础建设要素,能够使每个数字资产都有身份证和产权认证。

但目前市场上已然出现了认知偏差。艺术应当是艺术本身,与它背后的技术无关。两者的结合能够引发足够的市场关注,但两者概念的过度捆绑会让双方都受到负面影响。

徐莹表示:“在艺术品中,NFT只是个确权技术。它适合某种类型的艺术,但不能说适合NFT的艺术就有较高价值,不适合的价值就较低。这就好比认为美元买卖的作品就比人民币买卖的作品更优越一样,逻辑是不正确的。”

她说:“NFT是技术中性的。但目前应用在了艺术品上,而且在应用早期出现了比较夸张的炒作行为。于是这个中性技术就被与艺术作品做了天然关联,好像NFT等同于数字艺术品。这个认知需要矫正,不要盯着艺术品讲NFT。”她认为,不能因为吸睛的新闻事件,就将NFT固定在狭义的艺术品拍卖上,这严重带偏了NFT技术本身应用场景和公众对于其本质的理解。

从更为宏观的元宇宙建成逻辑来看,最近的NFT艺术热潮也偏离了元宇宙发展轨道。数字化转型战略咨询服务商维势咨询创始人兼首席顾问顾伟在谈到NFT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时说道:“为什么会从艺术品入手?因为艺术品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价值无法确认,所以能更容易吸引到想赚快钱的人。”建造元宇宙在完全跳脱现实世界开展虚拟构建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与现实的联结,但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上具体三维可视化的数字资产,却因其交易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收益相对容易评估,无法用来“炒作”,在现阶段很少被提及。

他认为,既然NFT是数字资产的认证桥梁,前提是有足够多的数字资产,而如今炒作NFT艺术品和虚拟货币,让支付先行,是本末倒置的。

“回顾人类发展史,最先出现的肯定是‘以物易物’的物,不可能先出现货币。虚拟世界也是一样,还没有出现(足够多的)与现实世界相打通的数字资产,就先炒币,这逻辑是不通的。”顾伟说。

他认为,元宇宙的建立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应当先从觉知层入手,让大众产生对于数字资产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只关注于财富的涨跌,代表“物”的数字资产不足就不能先讲“货币”流通。

顾伟表示,资产的标的不能只是玄之又玄、无法评定价值的存在,而应当是可视化数字资产。他强调,视觉占70%的认知,这也是字节跳动入局元宇宙以收购VR公司Pico为开始的原因。

范卫锋认为,NFT潜在的内容商业价值是巨大的,未来会带来想不到的变化。而艺术品交易是元宇宙相关技术发展早期较容易切入的点,未来的应用远不止这些。

泡沫、阻碍,与更广阔的机遇

范卫锋从投资人的角度发表了他对NFT技术泡沫的看法(他投资了NFT中国——一个以人民币进行NFT艺术品交易的平台)。他认为NFT技术在初期必然会存在炒作因素,但新事物要有财富效应,如果炒无可炒,就难以推动其发展。泡沫本身就是新事物的内在驱动力,是发展周期的一个必经环节。

他表示,NFT的技术周期与金融周期不同频,金融反馈走在前面是有道理的,需求端下游有充足的投资和热度话题,才能推进上游、中游供给端的建立发展。

但泡沫在孕育机会的同时,也让风险与隐患滋长。毕竟踏着泡沫而来的人,除了长线投资者入局,也有大量短线投机者,和想通过新技术实施犯罪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NFT技术以及更宏大视角的元宇宙发展。

Asia Green Fund董事长及创始人白波表示,当前发行和交易NFT的过程,由于缺少KYC等合规环节(Know Your Client,即客户的背景调查。在传统金融之下,人们交易所用的货币来自银行,而银行具有KYC责任,确保开户人没有犯罪行为)可能会面临侵权问题,且与虚拟货币一样,存在被用来洗钱的风险,甚至可能会踏入“恐怖分子金融”的陷阱。

比特币、以太币等典型的去中心化虚拟货币,没有KYC审查环节,可能会让不法分子参与交易。白波解释道,虽然区块链技术能让知识产权的开发者,在后续交易中持续取得收益。但如果缺少监管,让其中某一环节混入不法分子,那开发者同样会有间接帮助犯罪分子洗钱的责任风险。

除了违法活动外,目前市场存在短视追求利益回报的风气,大量入局者心态不够成熟,同样也成为了该行业前行道路上的阻碍。辛雷阳认为,这会导致NFT行业在生态、技术、社区等领域的发展受到影响。借助NFT为噱头的诈骗、卷钱跑路等现象,会促使监管政策愈发严格,在减少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同时,可能会让正向推动行业发展的力量受影响。

依照目前NFT技术应用来看,想要长久发展下去,监管之手不可或缺。而完全开放的元宇宙概念更像是乌托邦一般的存在,至少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国内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尝试在不完全开放、保留中心化的基础上试水NFT交易。例如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发布敦煌NFT,阿里系的支付宝也推出了付款码皮肤NFT。这些尝试都是基于联盟链,采用免费赠予或人民币交易,与元宇宙概念中的完全开放并不相同。但参考初期阶段的具体情况,它们也算是迈出了NFT领域第一步。

辛雷阳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好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策,进行不同的尝试,关键在于公众是否享受到了更好的体验。”他对元宇宙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当国内(的元宇宙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会有接口,通过扩展应用与外界相连。”

NFT拥有远比如今更大的应用空间,但需要在技术、制度、理念能多方面做到合法合规。边界感与开放之间的游走、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分寸的掌握,以及NFT应用带来的社会影响,都决定着这一技术,乃至元宇宙未来的发展前景。在这方面,已经有资本开始尝试将NFT与未来政策方向进行结合。

谈到支持NFT的区块链技术更广阔的应用,白波说到了公司在新加坡孵化的CTX数字绿色交易所,该交易所发行的产品除了NFT还有CNT(Carbon Neutrality Token,碳中和通证),CNT同前者一样运用区块链技术,将线下实现碳减排的资产(例如一个风电光伏项目)上链,以此打通国际资本投入到碳减排之中,进而促进实体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他说,这样一来是“用NFT促进绿色金融,而不是制造泡沫。”

白波多次强调“中心”在NFT应用的重要性,虽然碳和艺术一样是无国界的,但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寻求“中心”的合规把控,严格KYC环节,以法币进行交易,用数字技术辅助未来发展方向。

能够看出,无论是跟随热点推出NFT艺术品还是NFT技术应用的拓展,参与者们为了规避风险,还没有冲破互联网时期的“墙”,并需要更高一级的监管进行安全把控,在更开放也更复杂的环境里寻求“中心”的庇护,目的是以此为台阶实现进一步的开放。

元宇宙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形态更加高级和包容,用户也能够获得更沉浸的体验。但在进化过程中,NFT等相关关键技术的提升与创新,能否解决传统互联网的弊病,还是说,固有问题将继续延续到新世界中?这个在诞生初期泡沫丛生的新世界,能否突破投机者搅浑的局面,走向长远的发展之路?

当“财富之轮”来到新一圈的起点,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并推动,而不是那些手握筹码且短视的人。想到投机乱象与弊端显现后,元宇宙和相关技术可能会面临的艰难处境,一些行业参与者已经开始担忧。顾伟说,他脑海中的画面是:一群疯狂的“粉丝”正在把元宇宙逼近悬崖,而悬崖下都是看好戏的人。(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