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Geek+创始人郑勇:打造智能化的仓储物流

Geek+创始人郑勇:打造智能化的仓储物流

杜思思 2018-09-12
仓储机器人的出现摒弃了昔日的“人找货”模式,以“货到人”取而代之。

Gee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勇

在电子商务高速运转的今天,巨大的仓储分拣需求日益显现。然而,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大幅增长的人工成本促使仓储物流加速由传统“人海战术”向智能化迁移。仓储机器人的出现,则摒弃了昔日的“人找货”,以“货到人”的新模式取而代之。六年前,为了让自己的运营中心实现自动化,亚马逊以7.75亿美元收购了Kiva机器人。这些扁平且矮小的机器人能驮着比它们高十数倍的货架急速运转,懂得如何为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作人员传送货物,也懂得如何自行充电。它的出现,引发了仓储机器人革命,也给予了Geek+创始人郑勇最初的灵感。

Geek+创立于2015年年初,目前已于诸如天猫超市、唯品会、苏宁等国内多家主流电商仓库实现商用,是当前中国行业内应用案例最多、业务规模最大的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去年7月,其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

如果Tractica预测准确,四年内,全球仓储和物流机器人出货量将从2016年的4万台激增至62万台,市场规模或将增至224亿美元。那么,中国物流企业如何打造独立且适合自身需求的智能物流系统?作为本土行业领先者,Geek+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下是Gee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勇对《财富》(中文版)阐述的部分观点:

· 创造十倍战斗力

郑勇:让我们获得最多经验的是公司的第二个项目—唯品会,它让我们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有针对性的改善机器人系统。比如应对促销,如何高效处理十倍于平常的业务量。在那年的双十一,我们在为客户制作系统的时候考虑了扩展性——我们准备了用于临时支援的机器人,在需要临时增加工位的时候,让机器人入厂后立刻就能形成战斗力,实现三至五倍的能力变化。

当时我们发现这项业务中有一个特点:订单中存在购买量很多的“爆品”。它的订单量虽大,但品类集中在少数几种。所以我们用人工处理这部分易于分拣的单品,用机器人系统处理其余复杂无序的订单。人机两个系统结合在一起同时工作,各自发挥优势。另外在天猫超市,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柴米油盐以及重物的百货类业务;在苏宁,我们学会如何处理带有序列号的3C产品。

· 进化

郑勇:硬件方面,我们在第五代机器人的每一个核心零部件上都做了很多更新。一开始我们关注性能,它以前每秒能跑一米,现在能跑两米;后来我们追求它的稳定性,开始提升它的减震结构,从算法上改进它的二维码视觉导航能力;现在我们聚焦的点在于它的可靠性,将故障率降到最低。同时,公司还横向延伸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为不同业务场景制作不同的解决方案。

软件方面,难点主要有二:首先是在路径规划方面制定最优的算法,路径最短不一定最优,而是要根据整体交通拥堵的情况综合考虑;其次是处理库存与订单的匹配,我们要把库存、订单执行、机器人调度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整体系统达到最优。

· 超越Kiva

郑勇:我们从不避讳自己从Kiva身上学到了一些基本技术原理,但要解决像国内所特有的电商零售业务需求,所需要的策略算法可能导致两家公司的产品完全不同。我们现在有三个系统:第一是针对电商零售的订单拣选系统;第二是针对工业制造的自动化搬运系统;第三是针对快递行业的包裹分拣系统。在每一个系统中还有更细分的解决方案。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远超出了Kiva所做的简单的“货到人”解决方案。

此外,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会采用不同的机器人去适配。我们一方面会在硬件上纵向提升,一方面会横向做出不同负载的机器人及导航技术。例如目前多数机器人都是用二维码导航,但事实上它并不适用于工业制造场景——二维码很容易会被弄脏或弄坏,因此我们会采用激光SLAM等一些不需要地面标识的导航方式。

· 未来

郑勇:我认为行业距离进入一个爆发期不会太远,但目前它所能影响到的客户还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整体仓储运营的模式仍然依靠人工。阻碍自动化实现的最大原因在于成本,但随着研发技术的成熟它也会开始下降。

Geek+的业务模式从最初的销售转变为按单收费的租赁,后来我们甚至租下整个仓库,为客户提供整套的定制化机器人服务。我们从前是聚焦在仓库里面,但现在进入到了车间、工厂,以及诸如酒店、机场、医院等需要物流搬运的商业场景。另外,我们也会考虑向室外发展,例如将无人机、无人快递车等技术产业化,解决属于这个时代的配送难题。(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