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还能吃什么?

还能吃什么?

周瑷玛 2012-04-17
带V的央视主持人发了一条“真相很可怕”的微博,立马成了席卷全国的食品安全恐慌。

    “还能吃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有些绝望的感叹问句。这个问句的背后,隐藏了现时社会下生活着的人难以压抑的愤怒、不安与无奈。如果说曾经的生活梦想是能多吃一些美好的食物,那么现在的生活愿望已经卑微得退化成“或许能找到一些安全的食物”了吧。

    我们的底线虽然被乱七八糟的食品锻炼得越来越低,但神经却被折磨得越来越脆弱。瞧瞧,带V的央视主持人发了一条“真相很可怕”的微博,立马成了席卷全国的恐慌。明胶事件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为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原料却可以牵涉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老酸奶、小笼包、甚至是包裹药丸的胶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以“食品安全”为关键字来搜索,问题食品之多已经让人不忍细读,索性关了电脑看电视,求个眼不见为净好了。只是不看不代表不存在,缠绕在我脑海里阴魂不散的名词就有“三聚氰胺”、“塑化剂”、“苏丹红”、“塑料米”、“水果膨大剂”,无孔不入的问题食品简直让人无处可逃,以至于身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罐头不买,贝壳不吃,水果太大不能要,吃个火锅都要三思。这么下去,我们人生的第一课应该是学习成为情圣,因为有情饮水饱阿!可,连自来水也有可能漂白粉超标!

    前些日子新家装修,父母已经催促着安装净水器,这样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的精神颇为可嘉却也无奈,否则一天三杯茶都没法下口了。祖居福建的人总是少不得喝茶,水滚茶靓是生活的基础要求,水质不好泡不出合口的茶,那简直就要度日如年了。而就算在茶乡福建,近几年我的家人也不敢随便试茶了。以次充好、用年份短的冒充年份长的茶……这都还算是有些良心,值得我们顶礼称颂了,更可怕的是谁又能知道茶里加了什么料呢?这几次回家,发现父母喝回了一个厦门国营老厂的铁观音牌子,曰“好歹是厦门老牌了,知根知底,也放心一点。”

    我从小极爱的丝丁鱼、螺丝、扇贝等等一长串海鲜都已被我捕风捉影的老爹剔除在餐单之外,而这张禁食餐单的名单还在不断增长中。我苦笑地对我爹说:“其实中国人民的胃已经被锻炼得百毒不侵了,多一样少一样什么关系呢?”我爹横了我一眼:“果冻酸奶这些也别吃了,新闻刚说了,那是破皮鞋。”

    我在北京吃过小陶钵装的老酸奶,也知道如西藏、内蒙古等地传统酸奶的做法,是要在奶中加入菌种放在容器中发酵凝固,这种凝固方式搅拌了之后还是会变液态的。我也有一个做食品化工的朋友曾经告诉我酸奶一定要用极好的鲜奶才能做出成品。所以一直以来我将酸奶看做牛奶品质的保证。但来了这么一着,我就不太明白因何故老酸奶要添加明胶了,或许是为了稳定状态便于运输?

    然而,不管这场风波是炒作、讹传、恶意诽谤,食品工业中添加明胶并不算错。实际上明胶是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被允许添加的物质。但使用工业明胶或是令人作呕的皮鞋明胶不仅是没有道德,还是违法了,这就好比拿病死猪肉做肉肠,拿苏丹红做鸡翅。当然,国家标准允许添加并不是免死金牌,不代表可以在食品制作中无限量添加,但更加让人遗憾的是允许添加的剂量却没有得到明确规定。

    消费者的集体恐慌其实也只不过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源还在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总是将食品监督的责任让度给消费者,翻来覆去也就那干巴巴的几句。只有等到某一食品事件爆发了,才姗姗来迟地要救火。平常的功夫似乎能免则免。其实只要平常做好宣传,开展适当的预防工作,也不必如此被动,以至于培养出举国上下草木皆兵的忧患意识。

    如此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深深的悲哀之处,可恨的却是这样无底线的商业道德堕落。食品行业的公信力已经低成负值,但却仍然有不同的道德败坏面孔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唯恐失却了全国扬名的机会。看来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敲山震虎的功力还需要加强。长此以往,每年一度的315晚会都快变成各大公司公关们的春节联欢晚会了。

本文作者周瑷玛,财富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翻译硕士,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社会学,聊生活聊社会,也聊美食聊旅行。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