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403 卢振千 - 观点作者 - 财富中文网
立即打开
卢振千 - 观点作者
卢振千
卢振千
Web3 行业专家
观点
UGO
评《如何看待马化腾称视频号是“全鹅厂的希望”?》
微软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消息无疑为全球科技领域增添了一抹亮色,特别是在当前科技行业经历裁员潮和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微软在全球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也映射出科技行业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引领未来的能力。然而,微软的这一壮举与当前科技行业就业市场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就业市场研究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Inc.所指出的去年科技行业裁员人数创下自大衰退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现实。

科技巨头如谷歌和亚马逊的裁员行动,表面上看是对疫情期间过度招聘的一种调整,实际上也反映出公司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新规划。尤其是在AI领域,随着像ChatGPT这样的AI技术的迅速崛起,企业对于AI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同时减少对非AI领域的投资。这种转变无疑对技术从业者构成挑战,意味着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趋势,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员潮并不仅仅局限于科技行业。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媒体行业在内的其他领域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这一点从过去一年媒体行业裁员人数的激增可见一斑。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更加重视盈利能力,而裁员成为了他们控制成本、优化结构的手段之一。

尽管当前的就业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Inc.的报告也提出了一线希望。由于劳动力市场依旧紧张,被裁的科技行业从业者应能在其他公司或领域找到新的工作机会。这表明,即便处于当前科技行业的动荡期,就业市场的活力仍然存在,适应性强、技能丰富的技术人才总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综上所述,微软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消息反映了科技行业巨头的强劲发展势头,但科技行业就业市场的不稳定也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和个人都需认识到,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不断的自我更新和适应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对于行业来说,如何平衡短期的成本控制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UGO
评《微软CEO解锁新成就:微软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
几乎在所有的国际化网站都会有一个弹窗,提醒是否允许网站使用 cookie 记录你的隐私,然而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网站会这么做。它们默认认为自己网站的用户的隐私就应该被窥探。究其原因,大多数中国互联网用户不懂什么是 cookie、什么是隐私和隐私权。
App 也是同理,Apple 的软件生态已经做到极好了,隐私保护几乎做到透明。但是像 Meta 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 App 中开启了 WebView,这种技术目前可以绕过任何系统的 App,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反观 Android 的软件生态,简直是乌烟瘴气。由于国内直接封杀了 Google Play。手机厂商为了赚钱,各种定制软件、预装软件;甚至搞出很多第三方软件市场。简直各种手段发挥到极致,无所不用其极。
互联网的表象背后反映的是民族文化。
和欧美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的隐私观念真的很淡薄。欧美人很崇尚自由、民主、独立、自由、去中心化这些理念。在中国会有借朋友某个平台 VIP 账号的情况,但是在欧美国家真的很少有人能够接受这种行为。
我们的文化和亲密关系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中国对隐私权形成强大的社会共识,既然没有足够的社会共识,法律制度也不会主动去保护我们的权益。
这就像是一副因果回路图,如果不打破。那么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只能被当作廉价的数据贩卖。
如何打破?目前无解。
UGO
评《涉嫌规避苹果隐私规定,Meta面临集体诉讼》
北京的真实情况我不清楚,但是上海的真实情况很可能比公开的情况要糟糕。
上海中心区域,黄浦区徐汇区附近都是在3月16号左右开始封闭的,截止到6月1号,基本上很多人都是被封了2个半月。
没必要把北京和上海放在一起讲,因为严重程度不在一个层次上。放在一起讲好像把上海的严重程度无形之中降低了许多。
6月1号解封,似乎是一种强制措施。就像当初封城时一样。
这次解封,掀起了一次离沪大潮。我有幸在5月31日提前一天解封,在徐汇区的街上遇到好几个拉着行李箱背着包的人,即使这里距离火车站还有很远。
6月1号去火车站看了下,场面堪比春运。
惠南镇某个小区,据说有一个阳性病例,结果6月2号连夜在小区周围围了内外两层四五百米长的铁栅栏。栅栏内鸦雀无声,栅栏外车水马龙。阳性病例活动的店铺被封住,但是隔壁几家店铺都在正常营业。真的是精准防控。
虹口某小区据说4个楼共几十个人全部被拉走。这个消息不知道是否真实。好几个上海微信群里面都在传。
浦东某些办公楼也被叫停。
现在上海出行,48小时内必须有一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个小区都有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因为免费,就闹出了某大爷一天做十多次核酸检测被疾控中心打电话的闹剧。我们小区为了规避这种情况,发了核酸卡,有卡才给做。
静安和闵行都有小区因有阳性和密接而被封,重新封的时间只有48小时。但按照之前的规定,有阳性病例至少封14天。
任何地方都有场所码,包括公厕。据说有人因网络不好,又拉稀,于是在公厕旁边大便。
总之,现在的上海依然很魔幻,很脆弱。
还有小道消息称,上海此次强制解封是为了6月7号-9号的高考,和党会的顺利进行。618之前不会大规模封控,之后就不好说了。真实性不得而知。
但是在那之前,我决定要离开上海了,即使要买高价机票和隔离7天。希望一切顺利。
尽管经历了那么多。我依然相信上海这座大都市,不会被疫情打垮。
UGO
评《北京、上海:疫情最新通报!》
Kindle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失败原因还是水土不服。
它没有真正弄懂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我分享一下我总结的几点原因:
1. 中国爱看书的人多,但爱花钱看书的人少。Kindle定价太贵了,比京东实体书价格都贵。再看最大的竞争对手微信阅读,价格和资源都比Kindle更具备优势。
2. 中国爱看书的人多,但喜欢花长时间读书的人少。从得到、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有书这些拆书平台的崛起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获取知识这件事没有多少耐心。虽然拆书平台和电子书平台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但大部分的阅读付费都发生在这拆书平台这,而不是电子书平台。
3. 中国爱看书的人多,但喜欢看原版英文书的人少。即使看英文书,也都是看些翻译书,直接看原版的人很少。Kindle的电子书还是偏英文书,中文书资源并不如京东实体书和微信读书。
4. 中国爱看书的人多,但愿意为阅读器买单的人少。很多人宁愿买个iPad。仅有的那小部分买阅读器的人,也未必会看上毫无优势的Kindle。国内阅读器市场早就被文石、科大讯飞、京东、掌阅这些公司给搞得乌烟瘴气了。低端有几百的JRead、掌阅、小米多看等。容量比Kindle大,生态比Kindle好,功能比Kindle多。高端有大几千甚至上万的文石、科大讯飞,产品设计比Kindle好,体验比Kindle好,功能更不必多说,手写笔、多平台交互、无损缩放、真人朗读、方言转换、转手写等等已经远远超过Kindle了。Kindle无论在低端市场还是高端市场都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中国是个神奇的地方,特别是互联网这个地盘。外来的和尚在这里是吃不饱饭的。无论是早些年的Google、MSN,还是后来的PayPal、eBay、Uber、亚马逊、Airbnb……
这进而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互联网外企为何在中国频频失败?
原因有非常多,我这里简练地归结一条:互联网是多变的,中国人讲究的东西非常多,文化、概念、习惯、成见、常识。只有中国人最懂中国人。
UGO
评《亚马逊: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运营Kindle电子书店》
可能很多外行人都不解,为什么阿里这类企业的员工薪资这么高?
首先这类企业里面,研发人员的比例非常高,像腾讯,将近七成员工都是研发人员。
是这批人抬高了平均值。
有某些高层人士试图调控研发行业人员的薪资,但无论怎么样都做不到。
因为月薪3万真的不算多。
分析一下这份月薪背后的几个点:
1. 月薪高,时薪不高。因为这类互联网公司通常都很卷。周工作时长在60个小时以上很正常。
2. 压力大。遇到 618、双11,或者其他情况,通宵几天几夜很正常。内部绩效考核很严格,办公室文化很重。
3. 门槛高,竞争激烈。虽然平均月薪3万,但是超过三万的人比例很低,根据某些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我预测大概只有几万人到十几万人能到这个水准。具体数据我也不太清楚。但是中国互联网产研行业从业者(包括研发、产品、测试、设计、运营等)将近1000万人。因为从初级工程师到顶级的架构师、技术专家是很难的一件事,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
4. 顺应时代。不论大家怎么看,我认为这批人都是时代的推动者。我们处于数字化剧烈发展的时代,而且会越来越数字化。如果没有这批人,这个世界不会继续进化。未来,仍然需要用科技改变世界。
榜上的公司无一例外全部是科技型互联网公司,无论口碑如何,商业模式如何。他们的存在,对世界的改变,对人们生活的改善,是起到推进作用的。
这份月薪给这批人做这些事,很划算。
UGO
评《脉脉:阿里巴巴员工平均月收入3.35万元居首位》
点击加载更多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