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4月经济数据承压,多位经济学家建议:拿钱直接补贴老百姓

4月经济数据承压,多位经济学家建议:拿钱直接补贴老百姓

2022-05-17 12:00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1-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短期内,国内多地疫情正在给经济造成较大压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指出,“如果一定要让我坚持一条政策,那就是在短期内拿钱直接支持老百姓消费。直接支持消费第一个好处,是让社会稳定。与此同时,经济要复苏必须有订单,没有订单企业也活不过来。”清华大学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提出,可以给受到疫情影响的低收入家庭定向补贴。 | 相关阅读(观察者网)
48
柏文喜

柏文喜

时刻保持行业新鲜感的地产老兵

应对预期下行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复兴国内经济的着力点必须选对了,那就是消费,消费,还是消费,启动消费,救经济,保就业。若是再以基建拉动经济复苏,就是权力傲慢下的无知。实践反复证明,市场自会识别需求,没有需求基础的都是“伪基建”。

复兴国内经济背后主要是“支持经济恢复和保就业的政策力度够不够的问题”和“支持经济恢复和保就业的着力点选择问题”。

就前者而言,除了预期下行之外 延续至今的此次疫情波及面之广和可能延续时期之长是前所未有的。此次疫情造成的世界经济运行受限,对于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以改革开放获取自身快速发展这一全球化红利,也因此导致对世界经济运行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美国的中国而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产业链和供应链都深度参与和融入全球化的大型经济体,当外部需求因为抗疫和俄乌冲突、经贸关系而成为世界各国决策排序中的次要考虑因素时,且由此可能导致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这一不利后果时,中国支持经济恢复和保就业的政策力度需要多大才合适,目前出台的政策力度够不够,政策层面要不要留有足够的后手,这都是一个需要充分估量的问题。

就后者而言,中国现在面临的是外需因潜在的经贸关系变动而下降、暂停、消失,乃至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引发的外需转移问题,这对于作为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十分严重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深刻受惠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繁荣的拉动,而疫情与国际关系变动引发的外需减少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需求转移,除了带来原有经济运行体系紊乱之外,还可能由此引发金融体系和就业稳定的问题。

因此,保内需,刺激与扩大内需才是避免外需减少与转移可能引发的产业与经济、金融、就业震荡风险的必然选择。恢复国内经济应以刺激消费为着力点,而不是新基建。这一点上,许小年教授也认为“新基建是画饼充饥”。关于新基建,许小年曾在演讲中接连发问,目前财政要减税,已经很紧张,银行贷款有债务风险,30万亿50万亿的钱从何而来?有钱为什么不直接给企业和老百姓,而去搞短期不见效益的项目,逻辑有问题。

所谓新基建,不着边的事情。八仙过海,前四仙“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北斗导航”,这需要多少投资、厂房、设备?全投资在智力上的,拉动不了需求和就业。上千万百万大学毕业生有几个能干这些活的?这些创造不了就业。除了北斗导航,其他不是政府干的事情。后四个,“5G、特高压、充电桩、高铁”都是老基建了。要脚踏实地一点,不要谈不着边的事情。

在外需不振且可能因国际经贸关系变动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恢复和重振国内经济只能依靠内需。内需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其中,前者在起始阶段更多的是对于资本品的需求,却会增加未来产能和供给。在目前总体需求不足、外需下降或转移的情况下,如果再进一步扩大产能与供给显然是不妥当的。其后果是,进一步扭曲未来的供需关系并带来大量的不良资产和金融体系的坏账。

而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的扩大,自然会通过市场机制来带动和引发具有市场空间的投资需求。如果只是因为便于政府操作而更强烈地倾向于扩大投资需求来刺激经济恢复,那么在外部需求大大下降或者消失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超前的投资行为自然会很快形成超越市场需求的产能释放以及大规模的无收益或低收益基础设施的投用,必然导致短期内的投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而形成规模化的无效或低效资产,因而推高全社会的系统性经济风险。

此次经济下行以及疫情引发的经济增长颓势,不同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那一次金融危机导致外需下降,但因为国际贸易关系和供应链并未受到影响,因此只要外需恢复或者得到提振,中国的产能自然就能得到市场承接。但是,此次经济下行是国际贸易关系和供应链被疫情与俄乌冲突所波及,甚至在疫情可能长期化与国际关系变动之下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也可能会被迫重塑和重构,是短期刺激以及提振市场信心很难在短期内恢复的。

因此,在外需很难短期恢复而大规模的投资又会造成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提振国内经济的恰当选择不是扩大投资和新基建,而是应该将着力点放在提振终端需求,也即扩大消费需求上,这是保就业的必然选择。再加上目前扩大基建的促增长效应已经大大下降,且当前的经济总量也大大超过了2008年,如果要以当年扩大基建的力度来保增长,一方面很难达到当年那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数十万亿的天量投资的筹措也是个巨大的难题。

就国内就业结构而言,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大消费为核心,是劳动密集性和中小企业集中的领域,是就业容量最大和对新增就业贡献最大的领域。而资本品和基础设施属于资本和资金密集型领域,因此扩大投资与基建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要大大小于扩大消费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再者,从投资启动到居民收入,再到终端消费的传导链条过长。在疫情延续至今且有常态化的可能之下,显然对于恢复经济活力是时不我待的。

此外,保就业在先后次序和重要程度上更应该优于保经济。因为保就业一方面是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疫情以及潜在国际经贸关系冲突带来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结构必要调整创造必须的时间窗口和弹性空间,是实现经济恢复和未来长期发展的必要之举。

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与全国抗疫常态化过程中,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收缩开支和救企业。企业还在就有希望,一旦倒闭了就会很困难,财政政策在这点上要学习别的国家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城镇就业80%,保住他们就是保住社会稳定。

就扩大消费的资金筹措和来源问题,可以将未开工而又不是十分迫切、或者可以暂停建设的续建类政府投资项目中止开工与续建,将计划中的投资规模转向居民消费领域;如此严重的保增长、稳就业压力之下,将政府和央企、国企的‘三公’消费全部暂停,将其原有预算计划全部转向启动和刺激居民消费领域;将计划发行的特别国债全部投入居民消费领域;将扩大财政赤字的预算空间全部投入居民消费领域都是可选之策。

通过上述举措,可筹集到的资金规模应该不低于30万亿。按照14亿国民计算的话,人均可获得人民币现金超过2万元。如果这笔钱只发放给低收入国民的话,假设低收入国民占一半,则每人可以发放现金超过4万元。自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向国民发放的现金已经超过5万亿美元,每个美国国民超过1万美元,以我们国家的人民属性而言,直接的和大力度的发钱给低收入困难群体在政治上和技术上都不存在任何问题,更何况这还是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和提升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最好契机。

就各种途径所筹集的预算资金向消费领域的投入方式方法及在国民间的分配,建议要在分配的公平性与对终端消费最大的拉动和刺激效果上做好平衡。鉴于消费意愿、储蓄偏好与个人可支配财富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关系,且此次刺激消费也带有保民生的公平性质,因此应该重点向低收入阶层倾斜。另外在发放和分配方式上,也可在直接发放现金的同时配发一定比例的消费抵用券,且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将现金与消费抵用券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

再者,此次直接发钱以刺激终端消费的资源投入可将社保体系、医保体系的完善和充实作为优先考虑范畴,以解除国民消费活动的后顾之忧,提升国民消费意愿。

如果能够解决好分配的相对公平问题和整体提升消费意愿,并配发一倍的有期限的消费抵用券的话,新增消费规模将在60万亿以上。加上消费乘数作用和产业传导效应,对于国内经济的尽快恢复和长期健康发展的效果,以及国民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转型的效果,将会远远优于和大于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扩大投资的作用。

58
谭浩俊

谭浩俊

财经评论员

消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是居民手中没钱,还是居民有钱不敢花,抑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必须弄清楚。如果不清楚原因,就盲目发钱,可能会适得其反。毕竟,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就等于提供通货膨胀新的动力。

把钱发下去,并不是都能转化成消费的。相当一部分钱,有可能转化成储蓄、转化成其他投资方式。原本不缺钱的居民,发钱是锦上添花,根本就不可能转化成消费。只有那些需要雪中送炭的居民,发钱才能转化成消费。

于是,发钱的方式、发钱的对象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譬如给困难群众发放补贴、给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发放困难补助、给居民发放配套消费券、给租房者发放房租补贴、给首套房房贷者发放一两个月房贷利息补贴等,或许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一般家庭、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发钱真的很难转化成消费。

尤其值得研究和分析的是,很多居民不愿消费,并不是真的没钱消费,而是对预期存在担忧,不敢消费,譬如房价还会不会涨,房贷还没还清,教育、医疗负担还会不会加重、就业矛盾会不会更加突出,会不会失业,等等。如果这方面的顾虑和担忧消除了,居民消费可能会出现比较好的变化,而不是目前的状态。

李教授有关给疫情下的居民发钱的观点,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也不是什么新鲜观点,中国香港、新加坡等都有过先例,也起到过积极作用。只是,面对14亿人口,且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采用给居民发钱的方式拉动消费,恐怕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至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真的要想给居民发钱,也只能定向发钱,而不能普洒花露水。譬如金融、证券、电力、通信、IT、互联网等行业的相当一部分员工,以及公务员、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员工等,就完全没有必要发钱,就算给他们发钱,也完全形成不了消费。因为,他们该消费的已经充分消费,多发几千元,他们仍然是这个消费水平,相反,却让政府背上了沉重负担。

如何激发和激活消费,还是要在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在如何消除居民消费顾虑上下功夫,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想消费,在此基础上,再积极采取措施,给低收入群体和家庭增加收入、多发钱。其中,地方政府真的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需要,再打房地产主意,再推动房价上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只能是顾头不顾尾、顾前不顾后,满足了眼前利益需要,损害了未来发展利益,更损害了广大居民利益。

65
高格析

高格析

经济学者

收入与消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全社会的整体角度看,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消费萎靡和收入减少是相互影响,纠缠在一起的。

从个人角度看,收入减少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减少非必要支出或大额支出(汽车、房子、奢侈品、保险等消费的确出现了下降),第二反应是尽量多存一些钱。这些都是正常心理反应。

提振消费,首先必须改善收入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一点特别不容易做到。有人提议,直接发放现金或消费券。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政府的财力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保障民生等基本支出的情况下,发放适量的消费券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发放现金这个方法,效果不会很好,拿到钱之后,有些人可能转身就存到银行了。

刺激消费,不能老想着让政府出钱,企业或商家也应该付出一些钱,比如多搞一些满额减免等促销活动,薄利多销增加资金流动效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宜之计。消费者收入减少了,你的定价就不能过高,得符合现在的消费能力。现在把客户留住,把商品销售出去,你才能活下去。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经济再次繁荣的时候,你还有大把的机会再把钱赚回来。

目前的情况下,居民、企业、政府应该齐心协力度过困难时刻。假以时日,阴霾终将过去,繁荣还会到来的。

64
得瑟小缪

得瑟小缪

经济是一个循环的逻辑,不建议拿钱补贴。首先,钱的本质是是一个购买力的概念。因为疫情停工停产,导致了产能下降,供需关系被打破,部分物价上升。同时,企业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导致老百姓失业收入降有些人只能靠存款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印钱补贴少量低收入的人,会进一步使老百姓手里的存款购买力下降,发放的效率和均衡性问题有可能导致更差的后果。如果考虑到疫情部分超低收入需要生活救济,还是直接以物资发放为好。

57
杨小米

杨小米

艺术策展人、作家

赞成发钱补贴老百姓,因为低收入人群可能生活非常艰难,关键是怎么真正到他们手中,这是其一,其二是,发钱的方式是直接刺激,如何找到疫情成为常态阶段的经济恢复,也很重要,现在也许许多企业还在硬撑和喘息,如果企业彻底倒闭了,就回天无力了,再建立产业生态地域经济生态就非常难了。就像养花,偶尔忘记浇水几天,也许浸盆这样的小措施还能救回来,彻底枯萎了,那就代价大了。

57
引領Manuel

引領Manuel

Ark Hills

经济学的门槛其实很低,谁都能讲几句,而且基本上还能逻辑自洽,卖茶叶蛋的大妈或者是跳舞卖唱的短视频网红博主,嘴里讲出来的,也是经济,甚至比经济学家讲的还要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医生也好,地产商也好,律师也好,电商网络平台也好,口中的经济一般是基于自身切身利益立场的感官表述。发放消费券需要在一定的前提基础上才能起到良性的效果,制约普通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人不愿提起,医疗养老保障,住房改善、教育这些都是深耕细节需要长时间才能改善,只有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没有后顾之忧,人人才敢消费,人人才能把消费券用好,从而扩大内需,是经济良性循环。
要注意保持宏观货币政策定力,一些技术性官僚或者经济学能力不足够的学者会强烈要求:
1、贬值促外贸简单粗暴的干预,
2、货币发行简单粗暴式的弥补所谓债务/救火,
3、利用货币超发本质实现财富剥削和转移,通过表外影子金融体系掩护继续避实就虚,并不是投入到真正的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就是指能继续创造财富,解放生产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才叫实体经济。
4、借机房市松动的政策投机,用经营贷炒房不叫继续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
所以必须要保持定力,经济自然没问题,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没问题,不要低估中国老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的努力和勤奋。恶意鼓吹放水恨不得让经济恶性循环的的有,但几乎所有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作出的自私的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只不过这个利益的长短考虑不同。这其中,
1、M2的数据在近两个月对很多机构的主权内部评级有影响。
2、地缘政治的影响很多资本怕“没收”,这方面的辟谣要注意,看起来荒谬但是需要解释合理保护合法财产。
3、主权国家的竞争,对中国的打压,不会构成真正的资本担心,作为资本,我们不会担心任何国家级别的竞争因素,但是对于实业会担心供应链的保障,也就是资本就是为了赚钱,合理合法,公平环境的。
4、上海这次的抗疫在国际资本市场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响,作为真正的全球国际资本,他们根本不关心相关地区采用何种防疫抗疫方式,救人还是救经济,以及救人和救经济的结果,而是控制力和执行力,当机制体系不能顺畅执行,这对资本是重要风险考量。对各国央行的考察和评估也是这样。其实疫情爆发前上海离真正的金融中心还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这次也是直接破坏了金融中心前期建设的信心和国际声誉。
5、中国监管机构在国际上的形象过于软弱,虽然发达地区的监管大都也限制于滞后的事后监管机制,但中国监管机构应对外部整体冲击的判断能力和实力过于单薄,无论是技术、前沿研究、人才储备、比如中概股和中国企业外币债,是提供给市场一个可供投资参与的机会,不是用来圈钱起朱楼宴宾客的虚假繁荣,金融机构是靠一个个可投资项目过活并抽佣盈利的,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标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吃什么,有合规的该改进的改进,原则的问题没必要唯唯诺诺,该行动行动该执行执行,很多监管官员很容易被国际资本的惯用招数唬住和威胁。

59
已注销用户

已注销用户

稳定社会秩序,首先是防范风险,哪里压力大容易爆炸就给哪里降低压力,目前看来背负高额房贷,尤其是18年买房买在高点的那一波人压力最大,所以按照刀刃理论,短期免房贷应该是最优解,或者至少是延期缴纳房贷,安全稳定的社会形态和幸福感高的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57
王律

王律

李稻葵被误读了,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搅了一身臭气[捂脸]
李当时做了铺垫,提出给老百姓发钱的政策建议。但是,社会上只听到辅垫的话,没听到真正要表达的意见。也是社会气氛的一种反映吧,只是让李稻葵背锅了[捂脸]。

李稻葵提出的给部分人群发现金的主意,方向上是对的。
减税、减租、减息是针对生产端,实际行政干涉市场资源的味道很浓,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很难公平,见效也慢,问题不少。
发现金直接施策消费端,思路是对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都是正面的。
其实,可以大胆些,全民普惠性发消费券。政府采购生活消费品和生活服务,普恵性发全民,主样效果更好,还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比如,人均发一万块消费券,居民凭劵消费,商家拿券到财政报销。14万亿的最终端直接消费,能拉动起来的GDP是多少?

27
ttwwjj586

ttwwjj586

很受伤但还算坚强

“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子不知饿汉饥”的那些人,还是闭嘴吧!好好用脑袋而不是屁股想想,因为疫情导致家庭收入锐减甚至断绝,以至于还不起房贷、车贷的以及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是怎样度日如年的!

4
独步风云

独步风云

领导说了,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中国坚决不搞那一套,洗洗睡吧

4
citra

citra

新一轮变一种要来了,更没消费信心了

7
Grrison

Grrison

发什么钱啊,发消费券啊,3个月,不用,过期作废

48
白小黑

白小黑

用音乐感染他人并传递情感

无论从各个经济学家的建议,还是高层这几次经济会议上,我们都能看出来,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很不乐观,要不经济学家和高层会议也不会以纾困和促消费为主题了。不过看一季度各省市疫情封控这个状态,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可能比一季度更要难看。因而从经济学家们的角度,自然是希望能够出台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来让消费继续扮演拉动经济的作用,其中就包括发钱和发消费券,虽然这两种做法在其他国家很常见,但在我国并不常用,发消费券还有点可能,直接发钱就不太可能了。

10
hHf

hHf

发了钱老百姓也不会花,这经济学家是假的吧

38
张晶

张晶

点对点发放比较好吧,这样可以真正落实低收入人群消费,也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这个事交给街道办吧,不然好多人都不知道呢

撰写或查看更多观点,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