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创新:符号的代价

创新:符号的代价

贾鹤鹏 2014-06-11
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创新、或者说科技创新已经不再是美丽的表明态度的辞藻,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如果不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必然不断遭遇产能过剩和成本增加的折磨。

    进入2014年,中央领导层对创新的重视日益升温。仅以最近1个多月,就有李克强出席全球研究理事会畅谈创新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这位博士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布置创新工作,以及习近平出席全球工程科技大会畅想创新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相对于新领导层此前对创新议题上的相对含蓄(参见拙文“三中全会何以对中国科技创新表现低调”: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3-12/06/content_186844.htm),最近几个月领导人在创新话语上的密集发言和新一届政府频频的鼓励创新的新政宣示,的确让人印象深刻。

    毫无疑问,如此密集地宣示创新,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实际上只能是政策的微调),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进入2014年以来,GDP增速不断下降,实体经济缺血顽症依旧,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支柱的房地产各相关行业纷纷告急,可以说,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创新、或者说科技创新已经不再是美丽的表明态度的辞藻,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如果不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必然不断遭遇产能过剩和成本增加的折磨。

    但尽管如此,既然创新已经成为了美丽的、政治上永远正确的辞藻,中国强大的既有体制逻辑,就会不断地在其符号意义上做文章,这些举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过是我此前多次论述的官员政绩逻辑和“交差逻辑”的延续,但其对实质性的创新机制的侵蚀却不容忽视。

    以政绩逻辑而论,就必然导致“嫦娥揽月、天宫摘星、蛟龙探海”这类成绩可见的科技项目获得优先支持。不是说这类项目不够创新,但如我以前的论述,它们的基础主要建立在大规模的工程试错的基础上,只要有充分的资源投入允许出错,其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也就更容易支持科技官员们的政绩。

    而与政绩逻辑紧密相关的交差逻辑,则更是容易忽略这类创新对于市场、对于民生的实际效用。最有说明效果的例子,莫过于中国上天入海的尖端科技,既没有在基础科研领域产生众多创新性的发现(虽然这方面情况在好转),也不能在市场上催生类似中国大飞机早日下线在国际市场上去拼搏的例子。

    最近一个值得玩味的例子,是网友传言蛟龙号删掉留有深潜几千米雄心的微博,以躲避下海寻找马航失联客机的责任。这则谣言被愤怒批驳,理由是这些互动微博早在几个月前就被删除了。谣言固然可憎,但作为国家科技成就象征的蛟龙号业主方在如今再无存储空间之虞的社交媒体上删除微博的做法也值得深思。这说明,类似蛟龙探海这样的创新,并不在乎与公众真正的互动,自然也没有把删帖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而忽视与公众的互动,又如何能真正捕捉孕育在公众话语中的民生需求甚至是部分市场商机呢?这不也恰恰是表功式、交差式的中国创新经常与市场结合不足的体现么?

    而就支持创新的机制而言,政绩与交差逻辑的背后,则是善于把握官员表功需求而非真正创新价值的研发者获得更多经费支持;基础科学上的创新者永远只能靠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小额鼓励自由探索的经费支持,而应用领域的创新者则只能在市场上艰难搏杀。

    毫无疑问,这样的创新,只能是模仿与追踪加上工程试错基础上的突破,因为它们最为安全,也最能体现成就。最容易交差,也最能推卸责任。但它们既距离市场与民生路途遥远,又对科学家的自由探索望而生畏。在市场上,你能追踪模仿,我必然能模仿追踪,指望这样的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出产能过剩的窘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否现实呢?(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