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节能减排,利在千秋”
——访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
 作者: 《财富》(中文版)    时间: 2010年10月15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七十二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低碳环保的新时代。一家拥有超过80年历史的污水处理公司如何在中国声势浩大的“节能减排”机遇中把握机会?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问:这些核心技术如何为我所用?

    答:作为专业化的公司,精通此道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不断地创新研发改进,提升专有技术的优势。其次,我们的技术融合了多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例如,3DT 技术不仅有先进的水处理系统,还涉及到精密的检测技术、高分子聚合物技术、多媒体远程控制技术等。如何让专业性与易用性结合在一起?纳尔科在全球 130 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我们可以吸取不同地方的经验,将各地区的最佳实践为我所用。最后,纳尔科有两个工厂,一个工厂做化学药剂及相关设备,另一个工厂是纳尔科大学,培养人才。所有专业服务的现场队伍,人事权在纳尔科,贡献在客户。这样的量身定做的作业模式,是其他企业很难模仿的。

    问:全球的哪些资源拿来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做呢?

    答:比如,最近大庆的客户遇到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我们本地团队的经验无法解决。于是,我们从全球找到一个团队,解决此类问题的“高手”全都来到现场,在三个月之内做出方案,解决了问题。另外,中国是钢铁大国,但钢铁行业早期积累的经验都在国外。我们有一个钢铁专家,已经吃了 40 多年的“钢铁饭”,绝大多数中国钢厂今天面临的问题他可能都见过。利用他们的经验,可以解决中国客户的问题。

    问:如何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毕竟它们是节能减排真正的推动力?

    答:纳尔科在中国已经投资了近 30 年,其中很大的投资并不是硬件上的投资,而是软件,即人力的投资。有很多纳尔科的专业技术人员跳槽到其他公司,包括国有企业,他们把纳尔科的精湛工艺和企业精神与更多的企业分享。

    此外,我们也会进行更多的培育市场工作,让地方政府意识到投资所带来的更长远价值。比如,纳尔科的产品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地区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平衡、绿色的发展,这其中的投资价值也许无法全部用金钱衡量。

    在政府公关中,纳尔科用事实来证明实力,能够比其他公司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节水,更优化的减排,更多节省资金。例如,纳尔科的 3DT 系统 2008 年替我们全球的客户节水量高达 630 亿加仑,相当于 1,300 万人1年的生活用水,也就是一个天津市人口的年用水量。2009 年,我们在全球节水达到 750 亿加仑,相当于 1,500 万人一年的生活用水。

    问:回顾一下纳尔科的工作清单吧?

    答: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是人才的稳定。我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本地人才进入公司管理层,因为过去培养了许多专业性的人才,如何能够让他们成为管理者?我们不仅提供专业的培训,还提供管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走向更高的管理层。其次,纳尔科的业务面很宽,如何合纵连横,在纵向的业务单位和不同组织之间互相“施肥”,利用彼此的力量(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合力?

    问:跨部门合作如何推进呢?

    答:经验是最容易被分享的。比如,山东有很多纸厂和能源基地,河北有大量钢铁和化工的产能,我们地区性的部门就可以交叉销售和服务。另外,我们跟中国化工集团有很多的合作,其子公司包括化工厂、农药厂,与纳尔科的能源、轻工业或重工业等多个部门有合作,我们可以抽出相应的人才组成团队,专门为其提供服务。

    另外,我们也在探索,与合作伙伴相互“施肥”(吸收知识,借鉴经验)。我们的员工去中国化工工作,对方的工程师来我的团队工作。这种相互轮岗的方式有助于双方开诚布公交流意见,增加信任感,让更多的员工对中国企业有所了解,让更多中国企业知道外企的运作方式。我们不需要隔靴搔痒的方式或声东击西的策略,而是需要坦诚相见,提升效率。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