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濂溪主静
 作者: 胡泳    时间: 2010年05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六十三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私欲为基本的支点,因此,如果人祛除了私欲,便会回归到本初之静的状态。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老子主张“守静”,但是,人生在世,又无时不是以“动”为特征,那么人怎样才能做到守静呢?老子提出的基本主张,就是“不欲以静”(《老子》第三十七章)。其道理在于,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私欲为基本的支点,因此,如果人祛除了私欲,完全顺从自然,便会回归到本初之静的状态。

    本人在本刊4月下半月刊的专栏文章中曾经约略提到,老子所说的“静”,主要含义不是一般意义的“静止”,而是与有欲、有为相反的无欲、无为,也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自然状态。这种思想在魏晋玄学家王弼那里有进一步的发展。他释老子“归根曰静”为“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老子》十六章注),并进一步指出:“动复则静,行复则止,事复则无事”。意思是,动而反复则归静,行而反复则归止,事而反复则归于无事。这是说,静不仅是根本的,而且是绝对的。

    老子创立的“不欲以静”的思想在后来影响深远。北宋周敦颐(号濂溪)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主静”说。周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据此表述,太极是动静的实体,也是阴阳的母体,无太极则无动静,无动静则无阴阳,阴阳之源为动静。周敦颐看到了动静之间互相依存、转化的关系;他还把动静区分为“神”和“物”两种类型,认为前者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后者则是“动而无静,静而无动”,即单纯的动和单纯的静。

    周氏《通书》“动静第十六”是这样说的:“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这里所谓的“物”,是经验事物的说明,而“神”则是超越经验事物的说明。

    我们可以详细地来看一下这段话:“动而无静”可解作人的欲念“一动便不能止”,今日希望得一百元,明天希望得一千元,欲望延伸直至无穷,这是“动而无静”。但若人懒惰不动,不愿动念,也就不能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静而无动”。但若依道而行,人心奋起向上,静而可动,又能因应事物而做出适宜的行为,而不会作无尽的追求,这样就会动而可静。所以濂溪说:“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即是说,在经验事物上,动与静是矛盾的,不可互通,但在超越经验之后则可动可静,变化无穷。这里的超越经验,其实指的是“诚”——人的一种超然的绝对至善的本性,它从乾元阳气中获得,是一切道德的根源。“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也”(《通书·诚上》)。

    除了老子,从周敦颐的思想文化前提也可看出《易传》和《中庸》的影子。“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说卦》里的一句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引述了这句话,并且呼应着这句话中的“人之道”,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这段话概括了周对人性问题的基本看法,也包含了其道德修养论的基本主张。

    此基本主张有二:一曰“主静”,二曰“持中”。 周既指出了圣人之道,又提出圣人是可学的。他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要学做圣人,首先要做到“一”。“一”就是不要有任何欲念。做到了“一”,内心就成了“虚静”地,这样,人就能明白透彻地认识事物,思想开阔,便可进入“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的人格道德境界。

    周敦颐认为,中和中正的道德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主静无欲”,至诚明,至神妙,操守中道,而求人生之极。这与《中庸》中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极”即人道,如果“太极”是天道,则“人极”便是人道,为人之道在“主静”,此即周濂溪所强调的工夫境界。

    程颢和程颐继承周敦颐的思想,认为“性静者可以为学”。 朱熹又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当他回答学生提出的“存养多用静否”问题时,明确说:“不必然”。他认为,“事物之来,若不顺理而应,则虽块然不交于物以求静,心亦不能得静”。其实,“动时也有静,顺理而应,则虽动亦静也”。所以,他主张在修养上应当“动时也做工夫,静时也做工夫”,“当动而动,当静而静,动静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矣”(《朱文公文集·答许顺之》)。朱熹的这些论述比周敦颐进了一步。但根本上,朱熹仍然强调以静为本,如:“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朱子语类》卷十二)。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