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这家基金要爆仓
 作者: Katie Benner    时间: 2010年04月26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六十二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华尔街明星马克斯·霍尔姆斯是不良债权业务方面的专家,但现在他必须处理的不良资产正是他自己的公司。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与此同时,Plainfield还遭遇了一些未见诸报端的灾难,例如巴哈马群岛土地交易的不利影响(一位接近Plainfield的人士辩称,这原本是一笔不错的投资,因为一揽子投资方案中包括一个有巨大赢利潜力的赌场执照)。又比如,Plainfield投入绿河生物柴油公司(Green River Biodiesel)的数千万美元,该公司以破产清算收场。再有,2007年向一个名叫威廉·鲁西亚(William Lucia)的人贷款1,120万美元,供其购买开发用地。后来鲁西亚因涉嫌诈骗和欺诈被逮捕,但他的律师称该案后来被撤销了。(Plainfield对相关地产行使止赎权,现在正试图以大折扣出手。)

    一位接近Plainfield的人士为其尽职调查问题开脱。比如,此人指出,向Pay by Touch投资的还有不少其他公司。“他们就是被请来冒险的,他们会出现错误。”这位人士说。“投资的目标是成功大于失败。”他还补充说,这些失败的投资规模都比较小:“他们并没有投资于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

    毫不奇怪,Plainfield旗下两只基金2008年均大幅缩水。Plainfield直接基金损失33.4%。如果考虑到其遭遇的种种困难及历史性的市场崩溃,Plainfield的旗舰基金仅只损失21.5%,真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了。即便如此,投资者已经开始争相撤资。

最后的救命稻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表现不佳的同时,Plainfield还不断受到许多奇怪的类似诉讼的困扰。《财富》杂志评估了9起此类诉讼。原告都是曾经向Plainfield借钱的公司。接受该基金放贷的公司既包括不良公司,也有那些因风险较高无法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的健康公司。像Plainfield一样担任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公司通常收取的年息率为15%,或者更高。

    这种贷款不是胆小者的游戏。借款方需以公司资产提供担保,时常甚至还要以公司高管的个人财产提供担保。对冲基金往往并不像银行那样保持一定的缓冲资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贷款违约。

    提起诉讼的借款人称,Plainfield先是同意向借款人贷款,之后通过制造各种借口违反贷款承诺。例如,多个借款人指控说,该公司在仅提前一天通知的情况下进行突袭审计(然后便视为借款人违约),或者在合同签订后提出更苛刻的贷款条件。借款人声称,这样的行为使借款公司受到胁迫。一旦他们违约,Plainfield便冲进来扣押这些公司。

    相反,Plainfield的法律文件称,这些借款人恶意行事,侵占或盗用资金,以及虚报财务状况。一位接近Plainfield的人士说,这些诉讼仅涉及其贷款的一小部分,它的大部分借款人都感到满意。事实上,《财富》杂志采访的8位人士都同意这一观点。“Plainfield非常忠诚。”新标莱坊地产公司(Newmark Knight Frank)董事长杰夫·古拉尔(Jeff Gural)说。新标莱坊地产公司曾与Plainfield合作共同发起美国赛车游戏(American Racing)。“我们公司曾连续一年多每月亏损100万美元,但Plainfield一直持续为我们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我们最终度过了难关。”

    尽管如此,据5位自称接受过纽约市检察官办公室调查人员调查的人士说,Plainfield的放贷行为现在还是受到了纽约市检察官的调查。引发这次调查的是Plainfield的借款人,他们去年聘请了罗伯·赛登(Rob Seiden)进行调查。罗伯·赛登曾任纽约州助理检察官,现在供职于一家私人公司——保密安全调查公司(Confidential Security & Investigations),专门从事金融欺诈调查业务。

    现在预测调查结果为时尚早;检察官和Plainfield的发言人均拒绝评论。不管怎样,Plainfield仍在试图从事高息放贷业务,但依旧亏损。专门从事这种放贷业务的基金Plainfield直接基金2009年头11个月缩水9.8%。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