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巴菲特开上电动车
 作者: Marc Gunther    时间: 2009年07月13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四十九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他为何信赖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和一位喝下了自家生产的电瓶液的首席执行官?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王传福本人平时也工作到深夜 11 点甚至后半夜,每周工作 5 到 6 天。“在中国,我这一代人都是先工作、后生活。”这位首席执行官说。他的妻子则负责抚养两个孩子。

    这个“人力资源优势”是比亚迪经营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王传福说。他手下的工程师们研究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从靠电池运转的汽车空调系统,到太阳能街灯的设计,无所不包。与大部分汽车制造商不同的是,比亚迪生产的汽车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不仅仅是发动机和车身,还包括空调、车灯、安全带、气囊和电子配件。“别人无法跟我们相比。”王传福说。“假如把我们的员工放到美国或者日本,我们做不到像现在这样。”

    王传福从小家境贫寒。他父母都是农民,在上中学之前就双双去世,他是靠哥哥姐姐带大的。火车把他从家乡带到了中南工业技术大学,在那里获得了化学学位。学校离旅游胜地黄山很近,但他从未去过。“我以前没去黄山,是因为我们都很穷。”他说。“现在没去黄山,是因为我们没时间。”

    能否谈谈对积累财富的看法?“我对此不感兴趣。”他宣称。当然,他并没有在过非常奢侈的生活。2008 年,他的收入在 26.5 万美元左右,而且和其他工程师们一起住在公司拥有的住宅小区里。他唯一的嗜好是摆弄一辆梅赛德斯和一辆雷克萨斯,而且出于实用目的:他把车上的发动机拆开,看看它们是如何运转的。有一次访问美国期间,他曾经想把丰田汽车的座椅卸下来,而那辆车是拉他到处走的一位高管的私车。比亚迪公司挂牌上市后不久,王传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把他在公司大约 15% 的控股股份分给 20 多个高管人员和工程师。他如今仍然拥有将近 28% 的公司股份,价值约 10 亿美元。

    这家公司自身很注意节约。直到最近,高管们出差一直坐二等舱。有位高管人员告诉我,他听说福特汽车公司(Ford)虽然去年亏损了几十亿,却在巴黎汽车展期间到乔治五世酒店大宴宾客。与此相反,比亚迪的高管们上次去底特律参加汽车展期间,为了节省旅馆费,在郊外租了一幢房子住。

    公司高度重视节省成本,是它持续盈利的原因之一,即使新开辟的业务也能如此。比亚迪的每个业务分部─电池、手机配件和汽车─在 2008 年都有盈利,尽管规模不大,总额为 1.87 亿美元左右。已在香港上市交易的比亚迪公司当前市值约为 38 亿美元,低于福特公司(后者的市值在今年 4 月初为 70 亿美元),但超过了通用汽车(13 亿美元)。

    在采访将要结束时,我向王传福问起公司为什么叫比亚迪。据说,“比亚迪(BYD)”的意思是“成就梦想”(Build your dreams)。不过他说,他只是后来才把这句话当作公司口号喊出来。还有人说,随摩托罗拉、苹果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外国公司纷纷进驻深圳,这个名字又有了另一层意思:带你的美元来吧(Bring your dollars)。

    戴维·索科尔去年夏天参观比亚迪公司时,王传福带他去了一家电池厂,表示公司要生产 100% 可再生电池。为此,该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无毒电解液。王传福为了证明自己的话,竟然倒上一杯电解液喝了下去。“滋味不怎么样。”他一边皱眉头,一边请索科尔也尝一口。

    索科尔婉言拒绝了,但领会了此举的含义。“他这样做的核心意思是,我们若是打算解决环保问题,就不能用我们的技术再制造出新的环保问题。”索科尔说。

    索科尔写过一本薄薄的关于管理原理的书,题目叫《满意但不满足》(Pleased but Not Satisfied)。他在那次访问期间对王传福做出了评价,认为他是一个目的性极其明确的管理者。索科尔说:“许多优秀企业家能够白手起家,发展到几百万的营业收入和几百个员工的规模。他手下却有 10 万多人。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索科尔回到美国后对巴菲特说:“这家伙真了不起。你得见见他。”

    即使在访问比亚迪公司之前,索科尔就看好电动汽车。由于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他在中部美国能源公司的下属研究电池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已经好几年了。索科尔说,无论用哪种方法,能源公司必须在生产更多能源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