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不要给企业治理贴标签─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
 作者: 周展宏    时间: 2008年05月2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二十九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徐乐江介绍他在宝钢的成长经历、管理经验、工作方法、宝钢未来的战略方向以及他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周展宏

    2007 年 1 月,宝钢集团(《财富》世界 500 强第 307 位)宣布,徐乐江接替谢企华出任集团的董事长。1998 年走马上任的谢企华有“铁娘子”之称,多次被《财富》杂志被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 50 位商界女性。与谢相比,今年 49 岁的徐乐江对公众而言则略显陌生,他 1982 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宝钢工作,从普通的技术员起步,直到 2004 年 12 月担任集团总经理、2006 年 5 月担任宝钢股份(600019.SS)的董事长,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4 月 7 日,徐乐江在上海接受《财富》(中文版)编辑周展宏的专访,介绍他在宝钢的成长经历、管理经验、工作方法、宝钢未来的战略方向以及他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

    《财富》(中文版)问:作为中国一家《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的董事长,外界对您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徐乐江答: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之后就进了宝钢,从见习技术员起步,一步步走上来的。我一直说是宝钢培养了我。

    问:您的职业生涯都是在宝钢度过的,能否谈谈你的成长经历?如何从一位技术人员走上了管理岗位?

    答:宝钢是在改革开放后建的,虽然 1978 年建设宝钢的时候中国已经恢复了高考,但文化大革命导致当时没有什么大学毕业生,所以当时宝钢的员工主要是从其他钢铁公司抽调来的,公司管理、技术人员最晚也是 1960 年至 1962 年毕业的。所以我们在宝钢赶上了一个好机遇:宝钢从 1978 年筹建到 1985 年建成投产,而投产后很多当时抽调的管理、技术人员就到了退休年龄,所以对我们这部分人,压担子压得比较狠,锻炼机会比较多,在宝钢很早就走上了一些关键岗位。

    我 1982 年进厂,真正走上领导岗位是 1986 年,之前是做见习技术员,当然中间也有管理工作交织在一起,但主要以技术为主,第一个管理岗位是管设备的科长。

    问:能否介绍您在宝钢这 25 年所积累的主要管理经验?

    答:这二十几年在宝钢,首先,我秉承的是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对于每一个岗位的机遇都很珍惜;其次,我是学工科的,走上管理岗位会遇到很多新知识的挑战,我秉承的就是不断地学习。这是我在管理岗位一直坚持的两条。

    问:有什么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两条经验吗?

    答:比如,当做到公司副总一级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比较大的欠缺。在此之前我学的是工科,从刚才说的管设备的科长到厂长助理,然后是在冷轧厂做副厂长,管理设备工艺的副厂长,然后到了这个厂的厂长,后来到总公司当公司总经理助理,管设备、生产、技术和品种。这些岗位有挑战,因为涉及的面很大。过去在轧钢厂,然后是冶炼厂,虽然挑战不断,但对工科出身的我来说适应很快。但是当副总以后,商业管理知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过去我只要熟悉一个成本就行了,但到了公司经营这个层面,就需要会计、金融知识,这在我过去学习和实践当中是没有接触到的。这些知识不是说要如何高效地生产,而是把机器设备、原料、能源和人力加在一起生产出产品后,最后还要评价这个产品有没有效益。还有,企业要发展,可能上新的投资项目,除了技术、专业那部分把握以外,还要考虑投资回报率。

    因此,我当上副总以后,就和谢总(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说,“很多我看的报告,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很多术语我只是搞清楚是哪几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内涵我不清楚。”我提出要去学习。1995 年,上海送一批年轻局、处级干部去海外学习,我就是那批 27 名外派学习的干部之一。当时,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学了 8 个月,学的就是现在的 MBA 课程,但没有拿学位,它的定位是培训项目,但是这些课程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理解了技术之外,一个企业最终要用货币的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效率、有没有效益、投资回报如何,与对手比你有没有竞争力。1996 年 3 月回国后,我又在复旦和香港大学合办的 iMBA 读了两年,拿到了 MBA 的学位。这些学习对我原来的知识结构是很大的充实,对我走上今天的岗位和后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在宝钢二十几年中,这一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问:那个时候是公司有意识培养您还是您要求的?

    答:两方面的关系都有吧。我为学习技术,1984 年就去日本培训。此前,我中学毕业、下乡、读大学,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脑子里对钢铁工业是空白,日本的培训是第一堂课。在日本,我学到的是工业上怎么管,抓品种、抓质量、抓设备管理、技术管理,没有把经营管理理念纳入学习范围。我学的是最基础的岗位─设备管理,但设备管理最后也要落到货币效益上。有的厂效益不好,品种市场没有竞争力,它就维持,不愿意多花钱,给设备管理的经费就很有限。有的厂很赚钱,它停不起,就花很多钱来保证设备的功能状态。其实,所有的技术生产最终都要转换到货币上,但在日本给我们的资料上,关于货币这块的内容都给涂掉了。其实,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对我们来说是不断认识的过程,我们先学专业这块的管理,然后发现还有经营管理。1994 年,我们提出以财务为中心,财务以资金为中心,然后与国际会计接轨,你想,那时改革开放都多少年了?

    问:您的经历让我深受启发。您认为管理一家宝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能力或者诀窍是什么?

    答:先抛开国有企业不谈,因为那只是出资者不同,上市后是公众化的公司。这么大的企业的运作,我认为首要的一点是,企业秉承的理念或者文化很关键。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这个企业形成了什么风气。管理这么大的企业,再多的规章制度也不够,因为总有约束不到的地方,最后人们还是按照认同和秉承的企业文化来行事。其次,就是体系的作用很重要。因为企业大了后,都是靠体系运作,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小作坊可以,工业革命以前,打铁的就是小作坊,一个师傅带三个徒弟。后来逐渐扩大到车间,到大企业,像现在的信息时代,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米塔尔钢铁公司(Mittal Steel,《财富》世界 500 强第 99 位)在全球 27 个国家有 64 个生产基地,如果没有一个体系运作,不可想象怎么管理。

    当然,有人说企业文化或者风格是 CEO 或者一把手的,我觉得这有一定道理。但是 CEO 总有任期,而企业文化的 DNA 变不了。比如,通用电气一直秉承的就是创新带动世界或者带动公司的发展,这个 DNA 无论在韦尔奇还是伊梅尔特时代都没有变化。我觉得作为企业管理者,把这两条认识透不容易,内涵很深。

    问:那么您觉得宝钢的文化基因是什么?

    答:宝钢的文化与它的诞生有很大的关系。宝钢诞生时还是计划经济,是国家投资 128 亿建起来的,当时全国 12 亿人口,相当于一人出 10 块钱建设了宝钢,当时是集全国的财力,勒紧裤腰带也要建钢铁厂。工业化阶段,钢铁作为基础原材料,和水泥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道理大家都清楚。再加上中国特有的历史,1958 年搞大跃进,一个钢为帅,一个粮为帅,但 20 多年中国在炼钢上没有突破。在这种背景下,宝钢建立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就是要中国的钢铁技术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接轨。事实上,这是宝钢在改革开放后 30 年里对中国钢铁业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宝钢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就是严格苛求。

    另外,在当时的背景下,因为要与最先进的技术接轨,那你肯定要学习和掌握当代技术,因此,宝钢的文化基因还有学习和创新。宝钢人一直努力与国际一流去接轨、去对标,所以除了严格苛求、学习创新,还有争创一流。

    后来搞市场经济中,在文化基因里,我们又重强调了整个职工、干部的诚信。这两年,我们又增加了协同,这与今后发展战略 使命有关。

    宝钢 30 年的文化建设,就是朝这么几个方向去做的。包括 1998 年我们与上钢的合并。上钢是老国企,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最早是李鸿章时候的江南制造局的一个铸造作坊,重组时有 14.6 万职工。当时大家也担心,上钢会不会把宝钢拖垮,因为宝钢只有 3 万人左右,而且主业只有 1 万多人。当时国际评级机构把宝钢的国际信用评级连降了三级,直到最近两年,我们才逐渐恢复。现在,我们的国际信用评级已经超过合并前了。

    我觉得,宝钢这些文化基因已经融入宝钢的行为中,这就是我讲的文化氛围。至于体系,如风险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绩效体系、激励体系,我们也是随国家的改革逐步完善的。过去没有奖金,我进宝钢见习的时候工资是 48 块钱一个月,转正以后加了 8 块 3,当时算是高的了。1995 年黎明董事长提出宝钢要进入 500 强,这个目标 2004 年我们已经实现了。

    问:您的管理风格与前任有何不同?您认为您会给宝钢带来哪些改变?

    答:每个管理者的成长经历、时代背景会有差异。比如,谢企华董事长 1962 年清华大学毕业,然后就在山西的钢铁企业待了 16 年,宝钢建立时来了宝钢。她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工作主要是在财务、计划、建设这些领域的管理。当时,宝钢处在大建设时期,因此她的背景就是建设体系,管投资的预算、决算等。我的背景是生产体系,背景肯定对人的性格或者风格有一些影响。而谢董事长前任黎明董事长则属于老一辈的钢铁人,他在鞍钢、攀钢工作过很长时间,还曾担任冶金部副部长,他的风格与谢董事长和我肯定也不一样。黎明董事长对宝钢发展的影响是很深的,是宝钢第一任董事长,那时关系到宝钢能不能建成,建完以后一期、二期、三期能不能通过国家的验收。而谢董事长的时候,一、二、三期都已经建设完成了,宝钢面临再往哪儿发展的问题,所以她提出宝钢相对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现在,我们又重新回过头来审视了 2003 年制定的战略,我们分析了新的市场环境。如今,像新日铁这样的非常保守的钢铁企业都开始进行并购,他们认为,将来如果产能没有 5,000 万吨的年产规模,在这个行业就没有发言权。我觉得我们之前制定的战略目标还是非常合适,市场变化更加速了我们对原定战略目标的认识。我们这一代中国钢铁业最大的问题是要迈向世界,这样的话,我们的战略方针第一个是规模,但现在规模要通过兼并来实现,而不是像以前完全靠自己建。对规模,我们过去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 3,000 万吨就是最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今天,宝钢已经转变了这种看法。在今天的竞争格局下,我们的上游比如矿石企业,三家的规模已经接近 80% 的市场份额,而下游比如汽车企业,最大的六家已经占到 60% 的市场份额。而现在全球钢铁业的集中度还不到 30%,在这样的产业链上,夹在中间的钢铁企业和上下游产业的话语权不对等。中国钢铁业现在发展到年产 5 亿吨,但是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可以说中国钢铁业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 2005 年 7 月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试图把这个产业向健康的方向引导,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和坎坷。

    我研究发达国家钢铁产业轨迹,战后都经历了蓬勃发展,然后逐渐慢下来,中国也符合这个发展规律,最终会降到合理支持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速度,但是品种不一样了,这个过程中一定完成了钢铁业的兼并重组,这对宝钢是最大的一个机遇。其次,在布局上,我们会从上海地区走向全国,同时逐步积蓄力量走向全球。目前,生产布局要走向全球,我们大概还没有这个能力,但产品走向全球我们已经做了,比如每年 10%~15% 的产品出口。另一个层次是资源的全球化,因为中国铁矿石资源比较贫瘠。第三,是技术创新,宝钢是改革开放引进的技术,但今天花钱买不来技术,别人不卖。因此,宝钢不创新,永远成不了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

    问:你讲的规模非常重要,您是不是觉得国内钢铁业确实已经开始整合了?

    答:已经开始了。像宝钢和八一钢铁的重组,宝钢和上钢的重组,最近政府批准我们去广东和批准武钢去广西。宝钢必须把韶钢、广钢联合重组,武钢必须把柳钢联合重组,这个趋势我觉得未来几年会愈演愈烈。

    问: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宝钢多元化发展的战略?

    答:我们得把握目前中国钢铁业重组这个机遇,而其他相关多元化,我们分纵、横两个方向。纵向围绕钢铁工业的上游矿山资源、焦煤资源等,我们下游的钢铁产品会做成很多最终产品,走向用户,我们就称为冶炼加工。冶炼加工业有很多,我们不会所有的都介入,而是挑选我们有优势的才介入。横向,比如说金融。你说米塔尔做的是什么?就是金融。另外,我们还会做围绕钢铁的技术服务,IT 技术、钢铁技术以及钢铁装备制造,等等。最后,还有一个横向的就是工程服务,解决过去老企业遗留下来的大量职工。钢铁厂少不了服务业,比如生产冷轧板,用户要求切成板或者分成小卷,你包装完了才能拉到用户那里去,这个包装工序不能少,少了到用户那里就损坏了。这些我们都称为横向相关多元。因此,我们树立的是钢铁为主,围绕钢铁纵横的多元化,我们称为五大板块:钢铁的上游资源,下游的冶炼加工,金融,还有技术服务和工业服务。工业服务和技术服务相对技术含量比较低一点,需要大量劳动力,解决中国特有的人多问题。

    问:刚才您提到技术创新是你们重要的战略方向,请问你们现在研发投资多少?

    答:钢铁主业的研发投资大概占收入的 1%,在国内钢铁业算是高的了,国际上也不算低,中等偏上水平。

    问:你目前最关注的领域是什么?或者说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作为企业董事长,首先是把握方向。像宝钢,既定战略也在实施当中,所有的战略制定都有假设,比如这次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国防止通货膨胀,我需要在实施战略中把握好方向,随时进行调整。另外,我们兼并速度是快还是慢?铁矿石从 2002 年到现在涨了 3 倍多,今后会继续上涨,还是会有变化?钢铁今后几年是否还能保持每年 20% 左右的增长速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方向性的把握,否则在战略执行时该快的时候没快,丧失机遇,该慢的没有慢,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第二,我们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和宝钢之前的发展模式走不同的一条路,即走兼并重组的扩张模式。宝钢十年前重组上钢,当时宝钢只有 3 万人,而上钢有 14.6 万人,十年下来给宝钢一个很大的财富,就是联合重组各自在不同轨道发展的企业,除了技术整合、管理整合,还有文化整合。这个管理模式对宝钢来说要提炼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第三,就是人才。发展需要宝钢拥有大量管理人才、技术专家和各类专业人才,而且这些人才要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融入老的企业,兼并后能把协同效应真正搞出来。

    以上三点是目前我关注比较多的领域,也紧扣我们的战略。

    问: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推动它们上市,以此改变原来大型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我们注意到宝钢集团也引入了很多外部董事,您认为上市或者引入外部董事给宝钢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宝钢集团是国资委 19 家试点企业之一,引进了外部董事。股份公司上市后就按照上市公司要求的治理结构做。现在,国有股东作为出资人的概念越来越强了,逐步按照市场经济的契约机制和委托机制来办事。我们是 100% 国有,国资委派出董事,他们代表国资委,很清晰。我们的董事有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主席李庆言,香港利丰集团的董事长冯国经,他们都是国资委请来的,他们的身份与国有一点没关系,他们都有自己的家族公司,但是也都担任他们政府公司领导。现在我们的 9 人董事会中,除了来自内部的 4 位董事─我、副董事长、总经理和职工董事─之外,5 个董事没有一个是做钢铁业的。但是,他们有丰富的市场经济经验,所以对公司投资项目回报的判断非常敏锐。当然,这些外部董事也使公司的治理更规范、更透明。同时,董事会的决策权和经营者的执行权严格分开了。

    问:你们多久开一次董事会?

    答:一年起码有四五次董事会。我们有几个委员会,如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等,每个季度有季报。像执行董事,一个月一次汇报,挺忙的。董事会是票选制,我董事长也只有一票。我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未来的企业经营意义深远,这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一样。很多家族公司第一代创业者交给第二代之后就出事,中国人说富不过五代,等企业交到第三代就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不要给企业治理贴标签,说这是社会主义,那是资本主义,其实它是人类在经济行为里摸索出的一套共同的管理方法,这一点是共通的。

    问:能否介绍一下您现在主要的工作内容?您如何分配您的时间?

    答:工作内容跟企业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去年我们领导班子调整完成之后,新任总经理艾宝俊同志年底就当上海市副市长去了。这四个月我就麻烦了,兼任宝钢集团和宝钢股份两个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没有到位,副总主持工作,好多事情需要我协助他。

    但是,如果恢复正常之后,我作为董事长,每天关心的大多是方向性的事情、人的事情,还有一些体系建立的事情。除了董事会日常工作以外,我会到企业现场去调研,还有与外部的沟通,包括同行、投行、银行,也包括用户、供应商和政府部门,还有就是了解职工的一些想法。我做大量执行工作,是在目前特定的历史时期,总经理到位了,我就不会介入得太具体了,否则就给自己定位定错了。我去调研,也是带耳朵去,不是发指令。比如,昨天我还去罗泾看 COREX,这是新技术,是全球第一台。我关心这个新技术在宝钢用得到底如何,主要原因是:第一,是我自己的专业,我很感兴趣;第二,它是炼铁的东西,它出问题,我们后面的投资就塌下来了,是很大的技术创新风险。因此,类似这类的新技术,我会去具体调研,了解情况。

    采访助理:陈艳荣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